为了让你开阔眼界我从网上找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1、发现α射线
卢瑟福1898年发现铀和铀的化合物所发出的射线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极易被阻档物吸收的,他称之为α射线;另一种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他称之为β射线。后来法国化学家维拉尔又发现具有更强穿透本领的第三种射线γ射线。由于组成α射线的α粒子带有巨大能量和动量,就成为卢瑟福用来打开原子大门、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有力工具。
卢瑟福用镭发射的α粒子作“炮弹”,用“闪烁法”观察被轰击的粒子的情况。1919年,终于观察到氮原子核俘获一个α粒子后放出一个氢核,同时变成了另一种原子核的结果,这个新生的原子核后来被证实为是氧17原子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嬗变,使古代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的空想有可能成为现实。当时卢瑟福写了一本书就取名为《新炼金术》。
2、发现电子
电子是在研究阴极射线之本质的过程中得到的.阴极射线究竟是什么?物理学家汤姆逊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装置,证实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粒子组成的,并推算出其质量和电荷比值。得出来源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阴极射线粒子都是一样的结论,而且它是比原子小得多的粒子,其质量只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汤姆逊认定这种粒子必定是“建造一切化学元素的物质”,也就是一切化学原子所共有的组成部分。
期间,物理学家佩兰利用当时刚问世的借助于散射光,分辨率比普通显微镜高20倍的超显微镜开展了一系列检验布朗运动理论的实验,于1909年发表了《布朗运动和分子实在性》的论文,引起强烈的反响,佩兰1926年获物理奖。至此,各国科学家一致认为,分子和原子的实在性已没有怀疑的余地了。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分子和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他在大学时代所关心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今天再也没有物理学家为这个问题而操心了”。
3、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逊发展了他前一年提出的原子构造模型:原子是一个半径大约为10-10米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球体,电子则稀疏地嵌在球体中,这是一个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同年,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认为正负电子不可能相互渗透,提出了电子均匀地分布在一个环上,环中心是一个具有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被他称为“土星型模型”结构。1911年,卢瑟福借助于α粒子散射研究,提出原子正电荷必定集中在半径10-15米的范围内,而原子半径却有10-10米,因此原子里面绝大部分是空虚的,从而证明汤姆逊的模型更接近于物理真实。
4、电子环绕原子核运动
1913年,玻尔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把原来只用于能的量子概念加以推广,为以后各种物理量的量子化打开了大门,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理论。其理论要点是,1.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2.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行时,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3.当电子从一个具有较高能量的轨道跃迁到具有低能量的轨道时,就要发射出能量,反之吸收。这个理论显然是违反古典理论的,由古典理论估算,电子在绕核运行时,必定不断损失能量,轨道会来越小,而终于落到核中,并计算出在一个直径为10-10米的原子,在10-12秒时间内就会崩溃。但他在大量研究和计算的基础上,坚持真理,为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释的经验公式做出了统一的理论解释。玻尔因此而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解释微观世界
玻尔的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它只能用于氢原子,对于带两个电子的普通的氦原子却困难重重。
1923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作为粒子,应该具有波动的性质,他在自己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经过长期的孤寂的思索和遐想之后,在1923年我蓦然想到: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做出的发现,应当加以推广,把它扩展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他提出了物质波理论,预言电子波的衍射,并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物理学家薛定谔把德布罗意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建立了波动力学体系,加深了对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为数学上解决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他于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逊发现了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和电子照射晶体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预言,他们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量子力学体系建立
1925年,海森伯(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建立新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案,抛弃了玻尔的电子轨道概念及其有关的古典运动学的量,而代之以可观察到的辐射频率和强度这些光学量,并充分利用了数学家创造出的先进的数学工具-矩阵论。同时的玻恩(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狄拉克使用了一种比矩阵更为方便和普适的数学工具,轻而易举地把这个能用极其简单的形式描述古典力学的基本方程改造成为量子力学方程。他们所提出的量子力学新思想与波动力学相结合,建立起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1927年海森伯又提出了微观领域所特有的“测不准关系”概念,它们成功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极大地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而且通过化学键理论,为众多化学规律提供了物理理论基础;同时,对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也产生启迪作用,使生物学逐步出现新的面貌。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迷人的科学理论。
玻尔: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
7、探索原子核奥秘的钥匙-中子
1932年,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其质量同质子相当的中性粒子,这正是1920年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存在的一种中性的粒子,即中子。他因此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海森伯和伊凡宁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结构模型。由于中子不带电荷,不受静电作用的影响,可以比较自由地接近以至进入原子核,容易引起核的变化,因此,它立即被用来作为轰击原子核的理想“炮弹”。
中子的发现为核物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它不仅使人们对原子核的组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为人工变革原子核提供了有效手段。它可以说是打开原子核奥秘的“钥匙”,在开发原子能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8、开启能量宝库的大门
中子可以引起裂变链式反应,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公式,即E=mc2,估算出一个铀核裂变时会释放出2亿电子伏的能量,这比一个碳原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分子时所释放的能量(煤燃烧时的化学能)大5000万倍。
1942年,费米建成了第一个反应堆。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人工自控链式反应,开创了可控核能释放的历史。目前人类正探索着热核聚变反应,其燃料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为人类能源开辟了相当广阔甚至可以说是用之不竭的来源。
中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于是把这3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随着物理实验技术的提高,人们很快发现更多的基本粒子。
9、进入基本粒子的世界
1932年,物理学家夸克饶夫特和瓦尔顿建成倍压加速器,用倍压线路产生的高电压加速质子,能把质子加速到7*105电子伏。他们用质子(H)1轰击锂核(7Li),使之分裂成两个a粒子(4He)。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加速粒子实现的核反应,他们因此获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建成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
芝加哥城外费米实验室的同步加速器主环,直径达二公里
10、汽泡室
汽泡室是一个装满液体的容器,该液体处于压力之下,温度接近沸点。如果压力减低,液体的沸点也随着降低,但若压力的改变够快,液体会变成超热状态(温度超过沸点,但仍然维持液体状态)。假设压力改变是发生在粒子束刚经过之后,那么室内的液体将会变的不稳定,沿着电离离子的路径开始沸腾,很多小气泡因此而形成,可以被拍摄下来,于是带电粒子的轨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11、基本粒子的结构
1933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存在的预言被证实,1936年安德森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塞格雷和钱伯林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他们因此获1959年物理奖。第二年又有人发现了反质子。1959年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些都为反物质的存在提供了证据。莱因斯等利用大型反应堆,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直接探测到铀裂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反中微子。他因此获1995年物理学奖。到1968年,人们才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1947年鲍威尔利用自己发明的照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找到了1934年汤川秀树提出的介子场理论中预言的介子。汤川秀树获1949年物理奖,鲍威尔获1950年物理奖。到50年代末,基本粒子的数目已达30种。这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自1951年费米首次发现共振态粒子以来,至80年代已发现的共振态粒子达300多种。
12、夸克模型
基本粒子如此之多,难道它们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分的吗?近40年来大量实验实事表明至少强子是有内部结构的。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他因此获1969年物理奖。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和泰勒因在粒子物理学夸克模型发展中的先驱性工作而获物理奖。1965年,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因在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和计算方法的贡献,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而获物理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以夸克模型为基础,完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他们因此而获1979年物理奖。目前统一场论的发展正向着把强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和把引力统一进来的超统一理论前进。并且这种有关小宇宙的理论与大宇宙研究的结合,正在推进着宇宙学的进展。
13、基本粒子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按照其质量、寿命、自旋以及参与的相互作用等性质,可分为轻子、强子(重子、介子),以及相互作用的传递子等。这些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基本粒子的世界中存在着4种相互作用,即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引力作用在微观世界中太弱因此可以不考虑。
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以夸克模型为基础,完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他们因此而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科学家们想把强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也统一进来,但困难比较大,目前最有希望的理论是超弦理论。
14、电子绕核运动概念的形成
1915年索末菲把玻尔的原子核结构理论从两方面加以扩充,一是认为电子绕核运动不仅限于圆形轨道,而且也包括椭圆形轨道。二是把相对论与玻尔理论结合起来,考虑到电子的质量会随电子的运动速率的变化而变化。1925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描述了电子在轨道上的分布,因此获1945年物理奖。随着量子力学的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有了重大发展,玻尔的电子轨道概念为电子云概念所取代。
15、打开原子世界大门
在1930年到1940年,依靠带有高压发生器的粒子直线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对原子核进行了大规模轰击,造成了许多元素的蜕变。原了核物理学家们不仅用质子和粒子进行轰击,后来还用了氘核,它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叫做重氢核,于1932年被发现。构成重氢核的氢核的不单单是一个质子,而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平均5000亿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重氢”。它同氧的化合物便是“重水”,比普通水重10%。
16、打开核能的大门
1914年,卢瑟福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说过:“我想,用另一个原子核,比如一颗α粒子,去轰击一个原子,从而改变它的核是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被轰击的原子将会接受另一个原子,然后分裂。”
1919年,卢瑟福在发射数以百万计的粒子中,观察到有几发成功地击中目标,这时他喜出望外。他利用镭作为机关枪,把从镭枪里射出的α粒子当子弹,朝氮元素轰击,他获得的惊人成果是产生了氧和氢!在这个实验里,他将一种元素变成别的元素,把炼金术士的古老梦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他开发出一种没有料想到的丰富能源,从而向人类揭示了一种新的潜在资源。卢瑟福是第一个分裂了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核,并且部分地释放出蕴藏其中威力的人。但是,卢瑟福却并没有看到这一切意味着核能利用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任何想从原子蜕变中找寻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20年之后,他的这一结论于1945年7月16日被一颗原子弹轰垮了。
17、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1909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们做了以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做法如下:
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根据汤姆逊模型计算的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不到α粒子的七千分之一,α粒于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的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于偏转的力不会很大。
然而实验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以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度。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产生的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使卢瑟福感到惊奇,因为这需要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一个很小的核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释这个实验结果,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如下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单位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是中性的。电子绕核旋转所需的向心力就是核对它的库仑引力。
卢瑟福向人们描绘的原子世界,有些像太阳系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不停的旋转。
18、基本粒子
物理学家们现在认为,自然界存在3类基本粒子--轻子、夸克和基本矢量玻色子。同时,每一种粒子,无论是基本的或不是基本的,都有其相应的反粒子。
对基本粒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形成了高能物理学,这一学科是在1950年左右从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分出来的,当时发展中的加速器技术使得寻找比质子和中子更“基本”的粒子相对容易了。之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的亚核粒子,它们有的是基本粒子,有的则不是。
19、原子核电荷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金在元素周期表中是79号元素,汞是8O号。所以,每个金原子拥有79个电子,而汞原子拥有8O个电子。难道这意味着,是电子的数目决定一种物质究竟是汞还是金吗?当然不是如此,因为原子中的电子数取决于核上正电荷的大小。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取决于它的核电荷数。
20、生产粒子的简单道理
粒子的生产,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利用较小的能量,把粒子从大块物质中解放出来。例如,加热金属,把电子从中驱赶出来;又如加热水,使水变为蒸汽,让水分子沿管道喷出;再如让两根碳棒之间放电,碳分子(原子)即在碳弧的高温下蒸发出来,还可进而把碳原子的外层电子剥去(如用另外的电子把它打掉),形成碳离子,它可在电场中被加速,使其获得一定能量,向一定方向喷出。
第二类方法,是直接制造粒子本身,这就要用较大的能量。由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看出,要造出质量为m的粒子,至少需要总能为E的能量。我们把一些粒子的质量,按能量的标度画出来,就会看到生产它们的难易程度。很明显,光子、电子和中微子Ve的质量最小。怪不得燃烧即可放出光子来。中微子难于探测,先不管它。就是小小的电子e,直接制造它都是不容易的。好在用电子伏量级的能量,就可以把它们从金属中释放出来,所以大规模地生产并不困难。
21、质能转换公式
1905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即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能量可以转化成质量。他指出,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贮存着看不见的内能,而且这个由质量贮存起来的能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如果用数学形式表达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的话,某个物体贮存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写成公式就是:E=mc2。打个比方说,常规状态下燃烧一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只相当于由质量为0.028毫克物质全部转化所释放的能量。
假设有办法把一个质量仅为1克的小砝码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则它的总能量就会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爱因斯坦曾作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只要没有向外放出的能量,能量就观察不到。这好比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从来不花费也不供给别人一分钱,那么就没有谁能说出他有多少财产。”
22、质子——第一个被发现的粒子
在原子量是整数的元素中,第1号元素氢的原子量是1;第2号元素氦的原子量是4;第3号元素锂的原子量是7;第6号元素碳的原子量是12;第7号元素氮的原子量是14;第8号元素氧的原子量是16。把同位素考虑在内,这些原子量始终是氢原子量的整倍数。鉴于这一现象,和用α粒子轰击轻的原子释放氢核的事实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卢瑟福得出的结论是:每个原子核都由氢核构成。于是,普罗特百年前认为组成万物的元素都是氢原子构成的理论重新得到确认。
于是,卢瑟福把分量最轻的氢原子的核看作所有原子的建筑石料,看作一切材料中的基本材料。因为氢核很重要,所以用希腊文“Protos”(第一)一词,命名其为“Protos”(质子)。
23、发现中子
自卢瑟福把原子描绘为一种微型太阳系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说明原子的构造,但却是枉费心机,原子核的谜越来越不可思议。直到1930年,德国科学家波特和贝克发现原子序数是4的轻金属铍,在α粒子轰击下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而且不受电场或磁场影响的射线。1932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莲娜和她的丈夫弗里德里克·约里奥发现,这些奇妙的新射线,能将运动速度极快的氢核从煤油中释放出来。这些射线不可能是电磁射线,所以它们肯定是由粒子组成的。然而,这些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的是什么样的粒子呢?科学再一次面对不解之谜……
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借助于云室,破译了这个大谜团。查德威克利用在云室拍下的照片,发现除了α粒子的各种轨迹以外,照片上还显示出两处极其吻合的东西。第一处碰撞的痕迹表明一个神秘的粒子被释放了。而第二处看到的是不知来头的速度极快的氢核行迹,它只有在原子核同飞快的射弹发生碰撞时才会产生。查德威克认为第一次碰撞释放的、不明去向的粒子正是造成第二次碰撞的、不知来头的射弹。但它是什么样的粒子呢?
因为它在云室中没形成痕迹,并且不受磁场或电场的影响,这表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所以被称为“中子”。查德威克能够确定,中子的重量,或者说质量,几乎跟氢核的质量一样。就这样,能够击破原子核的中子被发现了。
24、宇宙万物的本原
现在人们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但构成了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花花世界。它们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化的课题。
人类总是想把万物解释为只是由少数基本物质所构成。直到1000年前,大多数人还相信五行说,即“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构成”。17世纪,英国人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人们发现了氢、氮、氧等元素。到了19世纪,发现了更多的元素,俄国的门捷列夫,把它们排成了周期表。20世纪初,人们还相信这100种左右的化学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类型。但是,现在科学家相信,基本物质的类型大约只有12种,即一些轻子和夸克。
12种轻子和夸克,组成各种复合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和核子,即是典型代表。各种粒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由它们构成的物质是肉眼看得见的。因此,用粒子影响和改变客观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事。
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天体演化,历来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三个焦点,是科学研究的三大前沿阵地。它们的每一步进展,都深刻地改变着物质世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25、人工制造粒子
古代人,曾希望能点石成金。这个愿望,现代人算是彻底实现了。以现在科技发达的程度,人类几乎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物质的种类,这从人造粒子的技术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用加速器(能够使粒子获得很高能量的装置)发出的高速质子、氘核或a粒子等作为“炮弹”,轰击各种原子核,可以制出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如医学上常用的57/27钴,就是用氘核作“炮弹”,轰击56/26铁而得到的。其反应式为:56/26铁十2/1氘一57/27钴十n常简写为56铁(d,n)57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