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如何测量?历史上,这是价值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劳动论在这个问题上闪烁其词,效用论则因为这个问题基本上被西经弃之不用。
论坛上,大家对价值和劳动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一词。nofear先生将论坛上劳动论分成5个派别,6个人。其实论坛上没有两个看法完全相同的人,如果再来几个人,不知要分多少派。我想,既然大家都对价值论感兴趣,并有发展经济理论的理想。就这6个人,有没有可能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
首先,我想请教各位大家,根据你的观点,价值是否可以测量?如能测量,应如何测量?
呵呵!我认为价值是可以测量的。我提出过“功用率”与“满足率”;如果把价值参照系看做为主体则“功用率”是客观的;“满足率”主观的!
在指定的参照系中测量价值,“功用率”是以被使用者使用的物品本身的参与耗费成本率(物品本身的参与耗费成本量/时间)作为参照系;“满足率”是以使用者对被使用的物品的满足标准即必要需求标准率(必要消费量/时间)作为参照系;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测量?具体可以参考:《与黄焕金及各位学者讨论“效用率”的概念 》、《物品(系统)功用价值与健康医学的经济学原理 》、《成本、功用与效用的公式 》等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9 10:04:46编辑过]
--------------------------------------------------------------------------------
[原创]物品(系统)功用价值与健康医学的经济学原理 犖锲(系统)功用价值与健康医学的经济学原理 从系统输出对环境目标系统的角度来看: 可是从系统输出成本到作用于目标系统的功用实现过程中,如何在系统输出成本一定时,追求达到作用于目标系统的功用实现最大化?或在追求达到作用于目标系统的功用实现一定时,使系统输出成本最小化?这是关键!因为在此引出功用率的概念正是为了使问题清楚的方法。 现在,我们从下面来系统的来分折在追求达到作用于目标系统的功用实现一定时,使系统输出成本最小化的方法: ㈠首先,大家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功用量、成本量、以及功用率的概念和关系:在上面己知公式:功用率=功用量÷成本量成立,现在,我们假设在下面事件中,以某降压药品为参照系统,某高血压病人为降压药的功用目标系统,如降压药在该高血压病人吃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有5克,但吃进去的总量10克,才能使该病人达到最优化效应或最大效用(当然,这个最大效用以该高血病人平时在专家用血压测量仪器及其它检查身体健康标准的医学测量仪器反复测量评估以及自己的神经感觉、心理评估为基准统计出来的——并确定他的最佳参照标准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舒张压为80单位),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占吃进去的总量比是5/10=1/2。那么,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5克便是前面所谈的产生功用量,吃进去的总量的10克便是前面所谈的总输出成本的量,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占吃进去的总量比5/10=1/2=50%,便是前面所谈的功用率。 ㈡上面我们了解到功用量、成本量、以及功用率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它们的关系: 还是以上面的事件为例子,己知该高血压病人吃药前的血压收缩压为170单位,舒张压为90单位,由于他吃药后要达到的参照标准——最佳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舒张压为80单位,很明显,该高血压病人吃药前的血压收缩压为170单位比最佳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高出40个单位,吃药前的舒张压为90单位比最佳舒张压80单位高出10个单位。而在上例中:降压药在该高血压病人吃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有5克,但吃进去的总量10克,显然是这真正发挥功(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引起他的血压达到参照标准量,也是这真正发挥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消除了他的身体不平衡不确定状态———或达到了总效用最大———或满足了他对该降压药的需求量。 可是,一旦该高血压病人评估用药量不准,用该降压药量超过10克,该降压药的功用量便 (可能)出现边际递减,严重甚至出现负功用———再引起了他的身体不平衡不确定状态——产生了为消除降压药引起副作(负效用) 的需要———再追求消除降压药引起副作(负效用)的另一物品或药品! ㈢物品(系统)的物质能量功用可通过数据、信息的描述,及等价看待。 当然,由于人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信息接受、加工等处理过程,所以必须以事物显出的外在信息为依据,降压药功用量我不可能直接“看”到,但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病人后的血压降低等身状态生物数据、信息则可通过测量仪器及其它检查身体健康标准的医学测量仪器测量“读”出来评估以及自己的神经感觉、心理评估为基准统计出来:从上可看出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引起他的血压从吃药前的血压收缩压为170单位,舒张压为90单位达到吃药后要达到的参照标准——最佳血压收缩压应为130单位,舒张压为80单位,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即是降压药的功用量在人体状态生物数据、信息的表现或等价的。即真正发挥功 (作)用的5克降压药量或10克吃进去的降压药总量=收缩压下降40个单位与收缩压下降10个单位(当然,这是个评估,但它的精确度与科技发展水平和统计次数成正比)。只不过前者以降压药的功用量为参照主体系统,后者用控制论的“黑箱原理”把人体当成“黑箱”操作并以高血压病人的生理优化效应的反馈信息为参照标准量的数据和信息。 最后作点补充: 由于输出产生功用的量是由总输出成本的量中来的,即输出产生功用的量为分子,总输出成本的量为分母。所以,产生功用的量≤总输出成本的量;即功用÷成本≤1,一般来说要将某一事物的功用率完全发挥,显然不大可能,因为产生该功用量的成本总量在产生该功用量的过程中总会有耗散、损失或流失去部分量,这些流失去部分可能也会引起人体其它生理组织的副作用,不过功用率<1并无限接近1之间这是可以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①要了解目标系统(高血压病人)用药参照标准;②要了解目标系统(高血压病人)的现状;③要了解该参照主体系统(降压药)的功用率④要了解该参照主体系统(降压药)功用量与目标系统(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到参照标准量数据、信息的描述,及等价看待。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造见解,有待各位专家学者的指点和修正!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3721-1-1.html
功用率=功用量÷成本量;如果引入时间则是:功用率=功用量/时间÷成本量/时间;以一两糖对一个健康的正常人的功用率测量为例子:一个健康的正常人吃一两糖之后,一两糖能够被利用的部分为功用部分,如果把一两糖看做为1,那么,功用部分比如0.5两糖/1两糖=0.5就是功用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9 21:54:34编辑过]
如果把作为参照系(如果是人则是主体,这里我下面暂且仅仅论述人的价格与价值关系)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直接的实际利害关系用“功用率”、“满足率”来定义价值,那么,主体在比较、权衡环境的间接的还没有成为实际利害关系的事物,并且进而进行选择时,这些事物之间的对比、交换比例就是价格:我觉得存在一种价格(我暂时称之为“自然价格”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代价”,比如,在张三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吃饭、一个是喝水,只能选择其一,选择吃饭、就得放弃喝水;选择喝水、就得放弃吃饭。那么,当张三选择吃饭时放弃喝水就是吃饭的“代价”即价格,价值与价格不同,价值是指参照系本身与环境的利害关系实现运动时的概率或者确定性问题,而价格则是参照系在与环境的利害关系实现运动时这些环境事物之间的的选择对比、交换比例关系。
当然,传统经济学的价格论的价格(我暂时称之为“社会价格”吧)一般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比例关系。比如,张三用一个面包交换李四的一瓶水,那么,一瓶水/一个面包或者一个面包/一瓶水=价格;价格又可以分为:卖出价与买入价。
对于张三来说,一瓶水/一个面包就是卖出价格;一个面包/一瓶水买入价。对于李四则是反之。价格又可以分为:物物交换(马克思经济学的交换价值)、物与货币、货币与货币的价格三种。可见,价值与价格是不同的。
注意:的上面的“自然价格”包含“社会价格”,或者说“社会价格”是“自然价格”的特例。
至于“自然价格”的提出可能已经超出传统经济学的价格论了,不知道pengleigz兄认为我这样论述如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0 12:05:03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8-12-10 11:11:00的发言:
计量价值,这很可能会像计量人类理性,计量人类自由意志一样,那是徒劳的.
================================
能不能对在下的观点评论一下是如何徒劳的呢
我把上面的观点组织起来成了《[原创]我的价值概念与测量方式和“功用率”、“满足率”的提出 》一帖子,请先生在看看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并且证伪它吧。
股票或期货的每一笔交易价格就是价值的微分,而年平均交易价格曲线就是价格的积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价格在围绕着价值波动,但价值本身也在波动.
股票或期货的每一笔交易价格就是价值的微分,而年平均交易价格曲线就是价格的积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价格在围绕着价值波动,但价值本身也在波动.
你所说的“价值”是平均交易价格,类似于马克思的“价值”。但是,不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价值。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价值概念吧。
14楼:
林兄:
确实不好意思,我感到有点乱,还是没完全领会你的意思。
我们可否换个角度从效用论来讨论下价值的测量问题呢?不知你对效用论持何看法。
除了主体自己对本身(包括肉体与精神)的评价是无价之宝之外,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无价之宝,只是可能暂时没有办法估计而已。谁会放弃本身去追求虚无的外物?看来先生的确还不了解价值(不是马克思经济学上的)与价格之间的区别。
当然,或许你会说,历史上外国有耶稣放弃自己的生命;我国谭嗣同慷慨就义的例子;但是,他们的行为只是放弃肉体并没有放弃精神,这些都是放弃肉体成就精神的行为,并没有违反我的价值论!不过,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同行为可能会有不同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0 14:45:28编辑过]
股票或期货的每一笔交易价格就是价值的微分,而年平均交易价格曲线就是价格的积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价格在围绕着价值波动,但价值本身也在波动.
你所说的“价值”是平均交易价格,类似于马克思的“价值”。但是,不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价值。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价值概念吧。
14楼:
林兄:
确实不好意思,我感到有点乱,还是没完全领会你的意思。
我们可否换个角度从效用论来讨论下价值的测量问题呢?不知你对效用论持何看法。
股票或期货的每一笔交易价格就是价值的微分,而年平均交易价格曲线就是价格的积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价格在围绕着价值波动,但价值本身也在波动.
你所说的“价值”是平均交易价格,类似于马克思的“价值”。但是,不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价值。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价值概念吧。
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吧!但是,我把它数理化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能量与有用能或者负熵流的关系!也许这种价值理论就是使自然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的理论,由此建立的经济学实际应该是更为广义上的经济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同一。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
但是,希望有人来检验它的可靠性,我认为在中国所有论坛中咱们马克思经济学论坛是最多经济学高手的地方,希望有人能够与我讨论讨论,帮助我的不足呀!
"未被当事人感知的生理效应与及个人整体效应因此所引起的社会优化效应算不算效用呢?当代主流经济没有给出答案,在这里我认为它应该包含此两者"
这是我和你意见不同的地方。未被当事人感知的效用,我认为当事人不会把它当效用,因此,也就不会为它而活动。
这就是传统经济学(包括你的经济学)没有把神经中枢信息系统分折、比较输入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引起的效用的量与社会、自然客观环境系统输给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实际功用的量分开;由于具体的个人效用具有主观性,旁观者不能代以感知和感受,只有当事人的神经中枢信息系统分折比较,而这种神经中枢信息系统分折比较只不过是神经系统对身体所产生的效应的描述(或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和反馈过程),但由于人在吸收消费某物品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会有选择性地将某些信息加以扭曲或干扰,对吸烟和吸毒所引起的神经效应就是这种心理效用,但对于生理效用(健康)则有损害,显然这种主观心理的价值选择比较或评估并不总是符合实际的。可以说这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心理效用只是我们感受到扭曲或者错误幸福感。自己的神经中枢信息系统经常失灵产生错觉使自己欺骗自己。可见,我们自己的神经中枢信息系统这种诊断器官也并不完全可靠,如果我们把神经中枢信息系统这种诊断器官判断、认可的认知价值来作为实际的效用依据并且毫不怀疑地去执行,那么,就容易犯错误!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有问题。要知道自己也要经常怀疑自己,才会进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0435-1-1.html
避免犯错误!纠正自己的行为的方法就是学习同时经常怀疑自己,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水平的有限,这不是不要自信心,而是了解到人自身的神经中枢信息系统对世界环境的真实信息反映不可能完全信息,如果真的存在这种人,可能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他们的满足率(功用生产率/必要需求率)总是等于1,他们的时间边际效用无差异,他们不可能存在痛苦,也不可能存在死亡,永远只有快乐和永生,因为痛苦和死亡时满足率(功用生产率/必要需求率)是不等于1、时间边际效用是有差异的,难道你能说快乐活着的那一刻与痛苦的死亡那一刻是边际效用无差异的?不可能吧?
林兄:
所以,我把效用定义为人们活动的原因,在预期上,各种活动的效用等边际时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认识和实际永远存在差距,因此,人们的活动也永远在修正。但在预期上,还是相等的。
如把效用定义为客观的,那么,很显然,效用将是不可知的,效用论的三大原理也不能成立。因为认识总和实际有差距,效用将以谁的认知为准呢?没办法回答。
股票或期货的每一笔交易价格就是价值的微分,而年平均交易价格曲线就是价格的积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价格在围绕着价值波动,但价值本身也在波动.
你所说的“价值”是平均交易价格,类似于马克思的“价值”。但是,不是我所说的我所说的价值。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价值概念吧。
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吧!但是,我把它数理化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能量与有用能或者负熵流的关系!也许这种价值理论就是使自然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的理论,由此建立的经济学实际应该是更为广义上的经济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同一。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
但是,希望有人来检验它的可靠性,我认为在中国所有论坛中咱们马克思经济学论坛是最多经济学高手的地方,希望有人能够与我讨论讨论,帮助我的不足呀!
首先声明我不是经济学高手.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很不好谈的,除非有非常高的哲学造诣.因为哲学是一切人类学问(树枝)的树干,所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必然凌驾于一切价值理论之上,它将包括生命对利弊美丑优劣等等一切主观评估的描述.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数学在此并无用武之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