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13 0
2015-10-27

3589.原子的聚变温度应该低于裂变温度

2015.10.27

现代物理学给我一种印象:只有高温才有核聚变。而任何燃烧现象都是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的过程,纯氢气的燃点据说只有摄氏570度,煤油的燃点更低,据说只有摄氏86度,有机磷在空气中就可以自燃,它们如何在高温中形成的呢?

所有化学元素都可以分解为氢、氦同位素的五种形态,最初级的形态是单质子、中子形态。所有化学元素和原子结构只有转化为初级形态,甚至单质子、中子形态才能裂变为光子。

物质形态的转化需要条件,总不能聚变温度高于裂变温度,这样会陷于循环的矛盾,违反常识。那么,恒星表面摄氏6000度的高温,内部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度的高温条件下化学元素是如何发生核聚变,而不是核裂变的呢?

核聚变是阶梯式进行的,从简单到复杂。条件适宜,可能有飞跃发生。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可能有更高的温度要求才能发生核聚变,但不能超过核裂变的条件。质子、中子对结构,或更复杂的原子结构可能提高原子裂变为光子的临界温度,离子形态的化学元素也相对容易发生聚变现象,但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不会超过其裂变为光子的温度。所以,核聚变可能在相对的低温区域发生,相对的高温是物质重组的必要条件。

温度是与光子密度联系在一起的,大量光子转化为化学元素必然导致降温,甚至达到绝对零度。所以,星球内部存在层次,存在冷热核聚变区域的对偶形态,并由此和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产生星系。

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现象妄言恒星内部的高温,冷静的思考会有更多的发现。

人云亦云只是过去的重复,创造性思维才有科学的发展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