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一直隐藏在金融角落里,不断被争议。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影子银行的存在,多年来,他们的发展给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一直以来影子银行的定义存在争议: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107号文件中按照有无金融牌照与监管程度进行分类,认为影子银行包括无牌照无监管的网络金融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无牌照监管弱的民间金融机构、有牌照监管不足的部分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
近年来,影子银行不断动态演进,产品日益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券商资产管理、p2p网贷等迅速发展。影子银行缺乏监管及其自身特点导致影子银行风险汇集,对经济金融发展埋下隐患。
风险与利益的夹缝里产生的影子银行:
重要机构内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操作方式使得重要机构普遍联系,然而这样的联系下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具体表现在各参与主体不再关注风险规避而是转移风险。如此,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意愿,再加上缺乏完善的隔离机制,一次信息冲击即可导致风险在关联机构之间的传染,引发内生性风险。
实体经济风险。一是影子银行将数目可观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助长了房地产泡沫膨胀;二是信政合作兴起,使原本就债台高筑的地方债务恶化;三是民间借贷高利率不仅恶化了融资企业经营环境,也吸引了投机者在不同市场运作资金以获得中间利差,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宏观调控风险。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施加影响的仅限于监管和统计口径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然而影子银行的弱信息披露机制与场外交易形式使得影子银行规模、各领域投向金额难以准确估计,进而使得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偏离预期,影响经济运行。
经济周期放大风险。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形势逆转时,经济上行时影子银行规模过快增长导致产品兑付集中的问题愈发突出,企业违约率提高,影子银行的偿付风险增大进而大幅度降低全社会资金流动性。
影子银行如何才能健康成长?
监管要基于动态演进的过程,注重系统性风险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没有从系统相关的角度进行一般性设计,仅是针对个别产品、业务的规范与矫正,这种事后监管并不会真正达到监管目的因此,考虑金融机构、市场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监管框架控制系统性风险是当前需要着手做的。
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披露机制,细化影子银行统计口径。影子银行作为场外交易,可以参照场内交易信息披露机制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从央行到各地区人民银行分行信息统计体系、各监管机构及其地区部门的影子银行产品登记程序,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配置、规范其操作,降低实体经济风险与宏观调控偏差。
提高非正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防范道德风险。一是设计详细的准入制度,审核不具备金融牌照的民间机构的营业能力,尤其是是否具备基本的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定期进行经营监督、培训和行业交流,引导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银行业经营转型。通过利率市场化,使资本按照其内在价值自由地在投融资两个方面转换,将商业银行从利差收益竞争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治理影子银行不受控制问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市场。
影子银行的未来:
影子银行作为市场的产物,原本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优势,然而缺乏监管下的动机扭曲使得其功能发挥不尽如意,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派米金融作为一家专业致力于通过无风险套利技术为投资者精选安全、稳健投资理财产品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网站,拥有专业理财团队、完善的法律支持以及成熟的风险控制,为小规模资金打开收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