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24 16:15: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8-12-24 14:02:00的发言:价值测量的精确度是相对于人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等等来说的。所以,价值测量是相对的可测量,而不是绝对精确的测量,如何说可以绝对精确的测量与说完全不可以测量的人都是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陷阱!
什么叫“相对的可测量”?
什么叫“相对于人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
“相对”到什么“程度”或“地步”,才算“不形而上学”?这由谁说的算?
上面这段话,没有任何可操作的意义。
大家如果想说出类似的话,可以说出无数条来(也永远不会错),但没有一条可以告诉大家具体如何操作。
请问你吃饭之前时知道自己这一餐正要吃的饭是多少?可能你会说不知道。不错,由于胃口的好坏会有不确定性,有时可能一碗饭有时可能两碗饭,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个自己知道的大概范围,这个大概范围是人自己首先根据自己的神经中枢系统感觉测量;另外还可能经过经验的积累和这个人的社会平均年纪、身体状态等等的统计反馈;更为科学的是用医学的检测仪器。当然,一般我们没有感到不对劲是没有必要去动不动就也用医学的检测仪器的,这些检测仪器的测量虽然比较精确,可是却麻烦而且费用高。一般营养比较过剩与不良者才需要经常去用这些检测仪器的测量,看看需要补补那些营养品,是钙铁锌还是维生素或者是蛋白质等等。
人现有的认识越是信息完全、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越是先进,测量的精确度就越高。
至于“相对”到什么“程度”或“地步”,才算“不形而上学”呢,这就看在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等等下,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能利用这些条件而言,比如,在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等等可以较为确定你已经严重缺钙,再不补充就要引起骨质疏松症或者已经是骨质疏松症,再不补充可能会瘫痪,你还是不听别人言,那么,你就吃亏在眼前的机率大大提高了。当然,你可能还是会说,这些现有的认识、科技水平与测量工具等等都是未必百分之一百精确的,如果有百万分之一的不确定性我就不会相信,那么,我就会说你这时就是陷入了执着的、“形而上学”的状态了,因为你只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或者抓住测不准原理不放,孤立的看问题,这不是执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是什么?
你随便问一个人:如果你用一块钱去买彩票,有百万分之999999的机会可以中一百万,输了就一块钱赢可以一百万,概率为50%,可以说谁不干谁是傻瓜,你还只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或者抓住测不准原理不放,孤立的看问题,愿意去做傻瓜吗?请问这由谁说的算?当然不是我,而是由这个客观的概率,当然,最终尤其是你这个操作自身肌体的神经中枢系统或者意识来选择确定呀!
其实对于效用的测量问题我们几年前就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究网讨论过,版主先生没有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