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93 10
2015-11-03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美学散步

宗白华

美 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 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 也丰富了文化。


湘行散记

沈从文

我 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 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 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 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心守一事去生活

梁实秋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心守一事去生活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忆儿时

李叔同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豁然开朗

丰子恺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朱光潜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此时,此地,此身.。”解析含义就是:“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章太炎

周恩来总理评价他“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竺可桢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张伯苓

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

人惟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凡欺人者,即幸能欺其所欺之人,亦必失信于其旁观者,自损名誉,难逃人眼。若二人合谋欺一人者,其后必自相争,虽一时巧弄谲诈,使人莫我知,终亦未有不声闻于外者。林肯有云:“虚诈可欺少数人而不能欺全世界;可欺人于一时,而不能欺人于永久。”其言信然。虚诈之事,一旦发露,人将群起而攻之,可不俱哉!人思至此而犹不免退自返者,是在知识为不足,在道德为软弱也。人人具好争心。教育家善导之,使趋于正,则所争无往而非善也。苟一不慎,而稍事放任,则所争易出规矩之外。西人有言:为赢易,为输难。输非难也,输而能不自馁,不尤人斯难耳。凡成事者,中途必受折磨,须胜过此种阻力,不因失败而灰心,而后始有成功之一日。此种精神,为中国少年人所最要者,汝等共勉之。


胡适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唯美育者

蔡元培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辜鸿铭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真正的平等,意味着一视同仁,门户开放,有教无类,或像伟大的拿破仑所表述的人尽其才,而不是将笨蛋与非笨蛋的头脑弄平,使国家中最好之人与最差之人一样差的绝对平等;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即中国经书中所谓率性之谓道。真正的民主,是指敞开的大门,没有出身、地位和种族之别,而不是指没有君主、王权,更不是指庶民议政。大多数永远是不好的,他们不具备参政议政的能力。近代西方由大多数人来参与和支配政治的观念为群氓崇拜,它是非理性民主政治的来源,是欧美近来所有社会、政治和世界无ZF状态的根源,也是导致欧洲大战的非直接原因。


一代宗师

黄宾虹

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以露出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写字先明执笔,学画必须读书明理。不观古人书法评论,自难谈发扬传统。

作画最忌者: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

应该做到的: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要分明,而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时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时分明而不分明。

破墨法,即以浓墨渗破淡墨,或淡墨渗破浓墨。又直笔以横笔渗破,横笔以直笔渗破之。均宜将干未干时之行。破墨之效果,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于纸上。能如此,则所画物象,分外鲜明,气韵随之而生。墨为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亮墨”。 “亮墨”妙用,一幅画之精神,或赖之而焕发!


傅斯年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学校只有法治,不能成其教育;学校没有法治,不能上轨道。 大学是以学术为中心,而用这中心发挥教育的力量;不是以教育为中心,而从这中心发挥学术的力量 所以一个人的一封信,可以改变我个人的意见;而集体的要求决不能动摇决策的分毫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在一般社会之外,而离他不远,这才可以砥砺学性,均养人格,发扬志气,充实智识 须知人格不是一个空的名词,乃是一个累积的东西,累积人格,需要学问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宿舍坏道不至于不能念书,好到不至于舒服 校长不做上三年,办不出事业;教书不教上三年,做不成学问。 .一个人的成就,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大多是自由发展出来的,一个学校也正如此。 有法,有人,法持大体,人用心思,这样才可把一件事情办得好 我以为办事不必多说,多说有碍办事,一切以事实证明可也 学生对於学校,应当彼此信赖,这是教育的原则 克服自私心,克服自己的利害心,便可走上爱人的大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3 12:53:58
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钱穆
中國是一個人在作長時間的跑,歐洲則像是一種接力跑,一面旗從某一人手中依次傳遞到另一個人,如是不斷的替換......雙方都在跑,中國像是由一個人連續不斷的跑。

只向前,不顾后,一味求变新,求速求快,本源易竭,则下流易灭……只有中国,成为一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大民族,因其尊重历史,胜过其企悬将来,本末先后,作一体看,有比过去,才有将来。

我不敢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我的读书经验 精其选 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人心人生
梁漱溟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学与问
马一浮
人人都言学问,却很少对此二字之义加以明晰之解说者。如见人读书多、见闻广,或有才辩、能文辞,便谓之有学问。古人所谓学问,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说是有知识,有才能,若言学问,却别有事在。知识是从闻见得来的,不能无所遗;才能是从气质生就的,不能无所偏。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学问二字,今浑然不别,实际上学是学,问是问,虽一理而有二事。浅言之,学是自学,问是问人。自学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衣服之于寒暖,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

乾坤衍
熊十力
学不究体,治化无基。功杀利夺,何有止期。若真了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科学知能皆可用之,自求多福!学不究体,自人生论而言之,无有归宿。区区乾坤衍有限之形,沧海一粟,迷离颠倒,成何意义。若能见体,即于有限,而自识而无限。观天地,俯万物。富有日新自性,元无亏欠,本来无待,如何不乐!学不究体,道德无内在根源。将只在己与人或与物的关系上,去讲道德规律,是犹立法也是外铄,也无本之学,如何站得住。悲夫!人失其性也久矣,残酷自毁,何怪其然。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生不过如此
俞平伯
不可不有要做和尚的念头,但不可以真要去做和尚。因为真做了和尚,就没有要做和尚的念头了。假如真要做和尚,就得做比和尚更和尚的和尚。多噜苏,莫如不做,干脆人生不过如此!对甲说:“何不着袈裟”对乙说:“何必着袈裟”在佛法想必有专门的术语,而在俗家谓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来源:天下画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12:55:4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12:58:48
好,太厉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13:02:26
欢迎来组织管理与领导力版块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13:09:54
这是鸡汤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