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来自美国咨询公司BCG在2014年8月发布的英文版报告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翻译者为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部分媒体把该文中文译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
引言
过去三十年,美国经济处于较好的阶段,大致分歧的世界观影响着制造企业的投资和采购决策。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都被看作低成本地区,而美国、西欧和日本则被看作高成本地区。
但这种世界观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工资、生产率、能源成本、货币价值和其他因素年复一年地的细微变化悄悄地但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图谱。新图谱包含了低成本经济体、高成本经济体和大量处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体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例如,相对成本的变化令人吃惊。十年前谁会想到巴西现在成为制造业成本最高的经济体之一或者墨西哥的制造业成本会低于中国?虽然伦敦仍然是全球生活和旅游价格水平最高的地方,但英国已经成为西欧制造业成本最低的经济体。俄罗斯和东欧的制造业成本则上升到与美国几乎等同的水平(见图1)。
注:该指数只反映四类直接生产生产成本。原材料投入和机器工具折旧等其他成本不另作区分。成本结构在根据所有产业加权平均计算。已根据生产率作相应调整。
为了了解全球制造业的经济转移,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全球前25位领先出口经济体作了四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制造业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这前25位出口经济体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90%。
新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显示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相对成本发生了变化,这促使很多企业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对采购战略的假设以及未来发展生产能力的地点选择。为了辨别和比较相对成本的变化,我们分析了2004年和2014年的数据。这项评估是我们持续研究全球制造经济转移的系列成果之一。
在制定指数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成本竞争力在多个经济体有所提高,而另一些经济体则相对下降。通过这个指数,我们发现了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变化的四种显著模式(见图2)。它们包括:
图2: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大部分经济体可划分为下列四种显著变化模式
面临压力 | 过去制造业成本低的经济体,由于各种原因竞争力削弱 | 巴西、中国、捷克共和国、波兰、俄罗斯 |
继续削弱 | 过去制造业成本高的经济体,由于生产率低增长和能源成本提高,竞争力继续削弱 | 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 |
保持稳定 | 这些经济体与全球领先者的相对竞争力保持大致稳定 | 印度、印度尼西亚、荷兰、英国 |
全球新星 | 由于工资适度增长、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和能源成本有优势,相比其他经济体竞争力提高 | 墨西哥、美国 |
来源: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
》面临压力: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低成本制造业基地的几个经济体由于多项因素结合,自2004年来面临着成本优势大幅减弱的压力。例如:据估计,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5%以下;巴西的制造业成本高于西欧;波兰、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的成本竞争力也相对减弱,目前它们的制造业成本水平与美国相当,仅仅比英国和西班牙低几个百分点。
》继续削弱:几个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就相对高的经济体竞争力继续削弱,它们的制造业成本高于美国16%-30%。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低增长和能源成本提高。竞争力继续削弱的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瑞士。
》保持稳定:从2004年到2014年,很多经济体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保持稳定。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经济体,虽然工资大幅增长,但生产率快速提高和货币贬值对成本起到抑制作用。相比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动态平衡,所有我们分析的成本驱动因素在荷兰和英国都保持相对没有太大变化。这四个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使它们未来可能成为所在地区的制造业领先者。
》全球新星:相比其他全球前25位出口经济体,墨西哥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结构有更多的提升。由于工资增长率低、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和拥有巨大的能源成本优势,这两个经济体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星。我们估计,目前墨西哥按单位成本计算的平均制造成本低于中国。全球前10位商品出口国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都高于美国。
制造业相对成本的这些动态变化将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它们的制造业选址,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生巨大转移(见图3)。这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可能更加分散在各个地区。因为全球各个地区都有相对低成本的制造业中心,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更多消费商品将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制造。鉴于上述这些趋势,ZF领导者越来越意识到稳定发展的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鼓励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并且采取行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成本竞争力的驱动力”图谱
从2004年到2014年,四个主要因素促使制造业竞争力发生巨大改变。这些因素使过去低成本和高成本地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这四个要素包括:
》工资:各个经济体中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快速上涨的工资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很多主要出口经济体的竞争优势。虽然从2004年到2014年,所有全球前25位的出口国的制造业工资都出现上涨,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20%的情况已经持续超过10年,而其他经济体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仅为2%-3%。
》汇率。货币价值的变化对一个经济体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是两方面的:要么更贵,要么更便宜。从2004年到2014年,货币价值的变化使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26%,卢比兑人民币升值35%。
》劳动生产率:单个制造业工人产出的增加即生产率的提高。从2004年到2014年,全球各个经济体生产率提高的情况呈现巨大差异,这解释了各个经济体总制造业成本的最显著变化。从2004年到2014年,墨西哥、印度和韩国等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率上升超过50%,而意大利和日本的制造业生产率则出现下滑。一些工资增长率低的经济体在更具生产率对工资作出调整后,单位劳动成本就没有明显优势了。
》能源成本。自2004年来,由于页岩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北美天然气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5%-35%。相比之下,波兰、俄罗斯、韩国和泰国等经济体的天然气价格上升了100%-200%。这对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进料的化工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类似地,澳大利亚、巴西和西班牙等制造业经济体的工业用电价格也大幅上升。因此,北美以外很多经济体的整体能源成本都比2004年上升了50%-200%。这明显地改变了各国依赖能源的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比较从2004年到2014年全球前25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在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变化,我们把美国作为基准,然后把四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得出各个经济体相对美国的整体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得分,美国的分值定为100。如果一个经济体在我们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得分达到110,那么它的平均制造成本就比美国高10%。
当然,工资增长率、生产率、汇率和能源成本以外的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链地点选择的决策。物流成本、经商容易程度和是否存在腐败等次要因素也会影响某个地点对制造业的吸引力。我们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在很多直接生产成本很有吸引力的经济体中,上述次要因素存在的缺点阻碍了制造业的增长(见图5)。这些次要因素与本地情况密切相关,甚至在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我们的成本指数模型并没有计算这些因素。但明智的制造企业在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图5:某些低直接生产成本经济体的竞争力被次要因素削弱
| 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 | 整体商业氛围排名 | 经商容易程度排名 | 物流效率排名 | 廉洁指数排名 | |
印度尼西亚 | -17 | 47 | 120 | 59 | 114 |
印度 | -13 | 35 | 134 | 46 | 94 |
泰国 | -9 | 31 | 18 | 38 | 102 |
俄罗斯 | -1 | 47 | 92 | 95 | 127 |
来源:美国经济普查、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国际劳工组织、欧睿国际咨询公司、经济学人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
注1:从总出口规模全球排名11-25位的经济体中选择。
注2:经济学人智库的排名是根据下列十个标准: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会、自由贸易和竞争政策、外商投资政策、外贸和汇率控制、税收、投资、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
注3:世界银行“经商容易程度指数”
注4:世界银行“物流效率指数”
注5:透明国际2013廉洁指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