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216 72
2015-11-16
       真心搞不懂为什么一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追随者总是和效用价值论过不去。我想问,你是不是真的如老雷说的那样,没有读够资本论一百遍啊?或者说,你已经读过一千遍了,但就是没有看到马克思的理论中,实际上悄悄在塞进了效用价值论的东西?你们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反对效用价值论,是在真心地做学术,还是利用当年穷困潦倒的马克思来作为你们现在谋生的工具,或者说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再或者是吃饱了撑的用来作为消遣的工具?
     你们搞清楚你们实际上反对的是什么吗?你们是否知道,在你们反对效用价值论的同时,也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置于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我们先说说效用价值论者的观点。
     简而言之,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反对这个理论的人们认为,由于这种效用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因此是无法衡量的。那么我要问了,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有办法衡量了么?你们谁衡量出来了,让大家看看。
     也许有人会天真地认为,根据马克思提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就可以衡量或计算的。好吧,我就算你动用你那天才的脑袋瓜里的全部细胞能够计算出来这所谓的必要时间,但你以为这就算完了么?
     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在第三卷中说了什么:
     “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 ,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会需要量相适应。”三,215
     这段话传递给我们两个信息。第一,市场价值即价值。由此,马克思否定了他在第一卷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所谓正常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云云的那一段话。不然,你就无法解释上述引文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是个什么东西,你也无法解释马克思在第三卷第二篇中大量使用的个别价值这一概念是个什么东西。当然,你不愿意承认也无关紧要,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马克思在这里有意无意地塞进了人们的主观评价这一因素。很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什么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人的需要的集中表现,而一个人对一种使用价值的需要或不需要,不是根据他的主观评价又是什么?一种服装好看不好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见仁见智,这其实就是人们的主观评价或者说主观感受的差别。然而,恰恰是这种主观评价,决定了马克思的社会价值,因为这种主观评价的不同,决定了对这种服装的社会需要的不同(在此不必纠结需求与需要的区别,注意看前面的引文)。有人不服气吗?那好,我就多打几个字:
     “如果需求非常强烈……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三200
     下面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明确的一点: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一,103)一物的使用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吗?那么这里的所谓“非使用价值”和“是使用价值”不是基于人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这种作为客观存在的使用价值对人的效用,还会是什么?
     对此,马克思进行了反复强调:“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一,54)这里的“没有用”难道你会认为它是指一件什么客观使用价值也没有的废品吗(废品对某些人还有用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下面这句话你又怎么解释:
     “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一,103-104)好了,马克思明确说了,是对别人是否有用,同时,有用与否还得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我还用再解释什么吗?
     马克思在说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时说: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化简的麻烦。”他还说: “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 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对象性——客观实在性)
     显而易见,这里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或“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任何一种商品作为其它商品交换价值的参照物,因此,尽管马克思认为某种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或者说商品中的必要劳动量,却是在市场中确定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就离不开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这意味着,离开了人们的主观评价,你既无法说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无法说明不同商品的交换比例或交换价值。因此,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抛弃第一卷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是十分明智的。
     因此,既然你不能衡量人的主观感觉,那么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衡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商品的价值根本就无须人们来衡量,市场已经为人们准确地衡量好了。对此,马克思至少在讨论劳动力的问题时就做了清楚的说明——如果你连这一点都不知道,那就说明《资本论》你没有读到一百遍。(据说读过一百遍的老雷知道么?)当然了,谁把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对立起来,不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就是因为《资本论》读的遍数太少——我就不怀疑你的智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16 17:51:25
写的匆忙,发现疏漏,随时补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18:3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18:39:36
rr3068 发表于 2015-11-16 18:33
《资本论》的逻辑难道是用读的“遍数”串起来的吗?
嘿嘿,有人就把这遍数当成口头禅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20:21:38
要对商品的需求量(消费量)提供解释,在西经的框架下,就是为何消费者选择的是预算约束线上的此点而非彼点,显然,马经很难解释;即使能够解释,恐怕也要与效用结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7 00:11:00
“   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在第三卷中说了什么:
     “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 ,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会需要量相适应。”三,215”——————望楼主再仔细琢磨这句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