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6-4-15 17:15 
110先生,你好!
看了你和诸位的讨论,感到你的论证的不严密之处是:
110先生,你好!
看了你和诸位的讨论,感到你的论证的不严密之处是:
总劳动=总产物=总价值
以上各跟帖是口语化表达,或有不正式不严密的地方。
有多种办法、角度,来看待来论证劳动与产物的对等。
1,其他几种方法------说来话长,这里省略。
2,很傻很天真且粗暴粗俗且合理有效的办法,如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价值量如何测定呢?由其中所含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量去决定。但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测定,劳动时间又以时日等等测定。……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是在社会标准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强度,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他写道:“不论哪一个人,只要他的劳动力有社会平均劳动力一样的性质,且当作社会平均劳动力来使用,换言之,只要他的劳动生产力生产一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不比平均所必要或更多,它便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
那么,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暂且抛开各种相对不重要的旁枝来说,其实就是平均化的劳动。
例如说,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强度是什么?就是有关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劳动效率所体现的那个熟练程度与强度,也就是对总的劳动量和总的产物量做平均化处理。
即有:
1单位平均化劳动量=1单位社会必要劳动量
=1单位价值量
=1单位使用价值的劳动量
=1单位产物量*(有关范围内的总的劳动量/有关范围内的总的产物量)
可转化为:1单位平均化劳动量*总的产物量=1单位产物量*总的劳动量
---------这就是说,两边各自的劳动量*产物量=劳动产物的粒子数是相等的,即劳动粒子、产物粒子、劳动产物粒子三者可互相替代。
或者说:1单位平均化劳动量/总的劳动量=1单位产物量/总的产物量
---------这就是说,把总劳动、总产物分成同样的总份数,则1份劳动=1份产物,总份数的劳动=总份数的产物。
或者说:1单位平均化劳动量/1单位产物量=总的劳动量/总的产物量
------------这就是说,1=1。或者说:1劳动量/1产物量=总劳动量/总产物量。或者说:1劳动粒子=1产物粒子。
即有:1单位平均化劳动量=1单位产物量,总的劳动量=总的产物量。
也就是笼统来说是:劳动量=产物量,
进一步具体来说是:个别劳动量=个别产物量,行业劳动量=行业产物量,社会劳动量=社会产物量。
其中:同行业个别劳动量之和=行业劳动量,行业劳动量之和=社会劳动量。
以上,忽略个别劳动产物之间的质量差异,忽略同行业产物之间的质量差异。
另外来说,个别产物(个别劳动产物),行业产物(同行业劳动的产物),社会产物(各行各业社会劳动的产物),都有2种形态:一种是现实态,各个产物之间有所差异;另一种是均匀态,即均匀混合后所产生的同质产物。有关系式:均匀混合前产物之和=均匀混合后产物之和。
以上当中的产物单位,和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产物单位,两者可能不一致。
例如说,比方说,以上所说的1单位白糖=0.213千克白糖,而日常生活当中的1单位白糖=1千克白糖。但是,这不影响合理性,因为产物总量一致,且产物的不同计量单位之间完全可以换算。
-------其实,微细看来,以1粒子为1单位来看的话,则有:1产物粒子=1产物粒子,1劳动粒子=1产物粒子=1劳动产物粒子。
另外,
再一点,按同样的方法,可以将货币处理成货币粒子簇。
本来,劳动、产物、货币之间是一一的对应关系。这是宏观尺度的观感。
当引入货币的粒子簇,则三者关系变为对等-------当然,这并不是稳定的对等。
也就是说,瞬间看来,微细看来,其实劳动、产物、货币三者是一回事,三位一体。
可有关系式:1劳动粒子=1产物粒子=1劳动产物粒子=1货币粒子簇。
------论证起来说来话长,这里省略。这个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