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 </font></p><p><font size="4">李辉文</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最近手上研究的项目似乎大有进展,本来该是乘胜追击、赶工作论文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从前几天开始,却老想“自杀”。对不起,这个表述不准确——不是我想自杀,是想研究一下自杀。根据学术研究报告的写作规范,今天讲的只算“选题意义”。</font></p><p><font size="4"> 我在农村长大。农村不少人都是自杀而亡的。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喝农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人在一“生资部”门前放鞭炮,感谢他们卖的假药没有让自己的老婆自杀成功。一个高我几届的女孩子,在16岁的时候选择的也是喝农药,半斤敌敌畏。小的时候,我亲眼看到的是,刚被敌敌畏毒死的蚊子,我们家的鸡吃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后来大一点,知道敌敌畏是“触杀剂”,也就是说,蚊子的死,不是因为它吃了药,而是因为它沾了药。但是,那天晚上,我在手电光(当时好像老家还没有电)和吵闹声中,看到一个躺着的身体,从此知道,触杀剂喝下去也是会要命的。在我的记忆中,她长得很漂亮。那时候包产到户不久,她每天放牛。头一天还听大人说她很厉害:光着脚在山上跑,也不怕刚刚砍过的小竹林里锋利的竹签刺破脚板。</font></p><p><font size="4"> 另一些人选择上吊。一个惊人的案例是,一位96岁的老太太也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儿孙满堂,更准确地说,是她的10位子女个个儿孙满堂。那时候我刚结婚不久,妻子和我正在老家。下葬的那天,出殡的时候大雪纷飞,到下午太阳出来,飞快地冰雪消融。妻子在城市长大,她目睹了全过程。她说,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的巧合,但是从此她开始对大自然和生命产生敬畏。</font></p><p><font size="4"> 还有一些人则自己走进池塘。一位80多岁的老人也选择了这种方式。后来每次母亲跟我说起这件事,总会摇摇头:“那是那年最冷的一天,第二天清晨捞他起来的时候,池塘边上厚厚的一层白肚子霜,不知道怎么舍得下去。”后来在北京念书的时候,每年总有几起名校学生自杀的事件。每次事件出现,对我都是很深的震动和触动。一个人竟然会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动机!活着没有意思,不活就那么有意思吗?这和看到市场失灵就主张政府干预一样荒谬。 </font></p><p><font size="4"> 说明一下,我的老家在长沙的望城县,当然比不上江浙一带的农村富庶,但绝说不上是贫穷落后。如果中央电视台要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片,我建议摄制组跟我走一趟。湖南的生态环境总的说来是比较好的。特别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栋栋农家小洋房,红的蓝的房顶,绿荫掩映之下,美丽得让你忍不住想写诗。因此,贫穷不是让人满意的解释。</font></p><p><font size="4"> </font><font size="4">自杀历来是一个重大严肃的哲学课题。哲学家叔本华专门写过论自杀的文章。人们还常以叔本华为例嘲笑哲学家言行不一:叔本华常在华丽的餐桌旁谈论自杀。另一位哲学家加缪在他的名著《西西弗的神话》里,开篇头一句就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font></p><p><font size="4"> 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现在翻译成迪尔凯姆了)则把自杀问系统地题引入社会学。他干脆写了一本完完整整的书,专门讨论自杀,标题就叫做《自杀论》。从此,自杀成了社会学的重要课题。</font></p><p><font size="4"> 系统研究自杀问题的还有心理学。</font></p><p><font size="4"> 自杀并不一定可怜。相反,有时候自杀会和勇敢、忠贞、甚至美丽这样的字眼相联系。比如《射雕》里的乔峰。《神雕》里的杨过,其实也是自杀未遂的。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有层出不穷的自杀英雄。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南宋的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font></p><p><font size="4"> 所以涂尔干还说,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没有自杀。自杀意味着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比方说,钱谦益,因为满清入关之后没有及时自杀,好多人就看不起他。他的爱妾,也是一位奇女子,柳如是,也是强力劝他自杀的。</font></p><p><font size="4"> 有时候自杀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举动。人们也给自杀取了很多委婉的或者高雅的名字。投水,像屈原抱着石头投汨罗江,通常的说法是“怀沙”。另外一位很有名的投水而死的女性,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里的说法是“举身附清池”。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意并不一定是优美,也可以是凄美,或者孤独之美,等等。</font></p><p><font size="4"> 中国的社会经济现象总是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自杀也不例外。这也是我给了一个“中国式自杀”的标题。</font><font size="4">现代“自杀学家”在西方世界里观察到的“典型事实”是,自杀比率城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精神病患者占大多数。而中国的情况则正好与此相反:农村自杀率远高于城市,女性居多,且多不是精神病患者。</font></p><p><font size="4"> 我很尊重心理学,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杀,的确不是我喜欢的角度,也不是我擅长的方式。这或许根源于我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一个偏见:精神病医生常常自己成为了精神病患。由于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看,我根本就是外行,因此这自然,就像刚说过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偏见,但是我还没有腾出足够多的时间来打破这个偏见。另外,据我有限的经验观察,好多选择自杀的人,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其中一部分,在自杀未遂之后,又非常正常地继续活着,正常得不能再正常。</font></p><p><font size="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解释变量,但绝对不是唯一一个。比方说,一个常见的理由是:赌气。自杀可能源于夫妻间的口角,而这口角本身又可能起因于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font></p><p><font size="4"> 因此,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可选题目是:中国式自杀的经济学分析—理论与经验分析</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