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成名义货币需求的话,应该是Md(Y,R)=PL(Y/P,R-pi),其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Y名义国民收入,R是名义利率,L是实际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pi是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L代表实际货币需求,收入与利率均应是实际量。Md/P固然是实际货币需求,但它不等于L(Y,R)。
实际量应该满足这样的条件:在完全理性条件下,实际量只受实际量的影响,因为当事人能正确区分出实际量与名义量的变化;实际量如果还受名义量的影响,就与完全理性相悖,或者说,当事人并没有正确区分出名义量与实际量。
写成L(Y/P,R-pi)的形式,说明当事人不会犯系统性错误,错误只在于对pi预期的错误。对pi的预期的理性程度恰好可以说明货币政策效果。如果当事人是完全理性的,则名义量的变化只会使当事人修改预期pi,实际利率并不变化,因而如果实际利率总是维持在某一水平的话,实际货币需求只与实际收入有关,这就回到了货币主义的货币流通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