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人口政策必由之路
李俊
一直以来,人口政策都是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比如中国推行计划生育少生4亿多人拆除"人口爆炸"引信的观点。实际上,人口是消费者本身也是生产者,一边消费资源,一边也在创造财富。因此,并非人口越少越好,而是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能够协调。当时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从这点出发的,可是多少人口数量才是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可是却没有一个答案是学界共识的。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伯乐比千里马更加难寻,与其花精力来寻找伯乐,不如给这些马实践的机会,出来跑跑就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因此,即使找到所谓的伯乐,也未必是可靠的。如果两个伯乐对千里马发生看法发生分歧时,至少可以肯定一个伯乐看法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让马出来实践,或许就很难验证到哪个伯乐是判断是错误的。对于人口政策的问题,我想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相信某些伯乐的话,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可是各种实践证明,这些伯乐并没有帮助我们找到千里马,而是挑选一些素质平平的马当作千里马。因此,那些所谓我国人口必须控制在多少亿内的论调,本身就是相当不可靠的观点,而这些人却喜欢把自己当作伯乐或者智者,以为自己就是上帝,什么都是先知的。
我之所以反对计划生育政策,并非代表人口越多越好,而是想强调一个事实,我们都不是智者,不能主观上武断认为多少亿人口就是我们的底线。既然作为计划者并没有清楚全国、各省以及各个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需要多少人口,那么推行计划生育根据在哪里?现在,一胎化政策就是教条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而出台的,而没有认真可能造成后果。作为计生部门的高层决策者,我想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一胎化政策加速了老年龄化社会和男女性别比的失衡,这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统计显示,过去15年来,上海市户籍人口一直是负增长。同时,这个城市的户籍人口也在迅速老龄化。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而中国整体的生育率,根据不同的计算口径,在1.3-1.8之间,都显著低于更替水平。
计划生育政策本质就是通过计划手段进行调节一个国家人口,一旦决策错误的话,往往是全军覆没,所以风险是相当大的。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并非意味着计划消失了,人口可以任意增长,而是把计划权归还给家庭。通过家庭来决策,一样会犯错误的,但是最大好处就是避免千千万万家庭犯了相同的错误。或许有些家庭后悔少生孩子,有些家庭后悔多生孩子,但是由于这些决策分散了,不好的后果也可能会出现,但是不会很严重,不同的人做出的选择会相互抵消。计划经济的失败,这点事实早已证明了。同理,计划生育本质是计划经济的影子,最终会失败的。
如果富人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多生孩子的话,或许从政治意义上是不平等的,会造成各种不公平。但是如果在经济学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对提高人口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一般来说,富人比穷人对子女投入教育资源将会更多。同理,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子女成长环境会一般人更加好。事实上,往往是穷人喜欢多生孩子,这是穷人培养孩子成本比较低,能够多生就多生,再加上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也是免费的。
不管从政治意义上还是经济学角度来说,市场是人口政策必由之路。说实话,我们不能为了国家宏伟目标而剥夺公民生育的自由,并且政策者也未必清楚知道每个公民主观幸福感。毕竟,每个公民偏好不同,有的喜欢多生孩子,有的不需要生孩子,而各种选择都有各自的幸福,这点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即使有个智者认为我国人口必须控制在多少亿内,我们也应该通过市场方式推行人口政策。比如,通过市场方式购买生育权利,而不是一张令进行否决。
我希望政府能够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性知识判断,通过市场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权利。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推行人口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总之,不管人口政策如何重要,都必须经过这条必由之路,那就是市场。
200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