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891 83
2008-12-29
<p>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与斯密解释<br/>黄焕金<br/>许多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就是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准确地说应该是“雇佣劳动者”,以与特定的资方相对应)被资方剥削,使劳动者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过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在劳资关系中增加劳方的收入,减少受资方剥削的程度。这样,劳动者收入提高了,自然就可以使需求增加,减缓危机。<br/>事情真是这样吗?我们以今天正处于危机状态的美国汽车业来看,人们指责今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陷入极需美国ZF出资挽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其工人工资过低,恰恰相反,是其工人福利过高。比如,美国汽车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就比在美国的日本汽车公司的工人工资水平高三倍。因此,美国ZF便据此开出救助条件:必须改变工人工资过高的现状,并且进行产业转型。不进行这两项改革,就休想得到美国ZF的救助,就只好破产处置。<br/>可见,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恰恰相反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因为工人工资过低而造成危机的地方,现实恰恰作出相反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如果美国汽车业工人工资过高,就会使其产品的成本过高,而成本过高就会影响它的销售,销售不顺最终导致危机。因此,它必须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以减低成本。这是斯密解释。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则根据劳资关系,而应进一步提高美国汽车业工人的工资,以让美国汽车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需求,能够销售完毕。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方式有一个假设前提,它也称为“自给自足前提”,即假设美国汽车业的工人会完全消费由他们所生产出来的汽车,而不消费其它国家的汽车,因为一旦消费了其它国家的汽车,则他们所生产出来的汽车就不可能消费完毕。当然,其它国家的汽车生产工人也可能有类似情况,即他们会消费不由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消费其它产品。但是,一旦消费不是由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则消费者就会要求成本价格最小化。比如,当美国汽车业工人只消费由他们自己生产的汽车时,他们不会太过要求汽车价格最小化,因为这个价格包含着他们的工资与福利,如果要求价格最低,则他们的工资福利就有可能不保,也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消费由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这些汽车。但当这些美国工人去购买消费日本汽车的时候,他们就会将日本汽车商品价格压到最低,因为这些价格不会包含他们的工资福利,这些价格只包含日本工人的工资福利。这样就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情况,即工人工资高既有促进某些产品销售的可能,也有减小某些产品销售的可能;反之,工人工资低同样有这个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应该不能一概而论。马克思主义片面强调增加工人收入会有利于解除生产过剩危机,但是,某些产品的过剩,却恰恰是因为包括工人过高工资在内的成本价格过高所导致的结果。<br/>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人的收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成本,一个人的收入,会以成本的形式而由另外一个人负担。因此,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则另外一个人的负担会增加,反之,一个人的收入减少,则另外一个人的负担会减小。比如,公务员工资提高,往往会使社会负担更重。因此如果用提高公务员收入的办法去剌激需求,则它恰恰会减小需求,因为公务员的收入往往会使社会公众的负担加重,从而使他们的需求能力下降。<br/>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既使一个人收入增加,又不会使他的这种收入增加演变成其他人的负担。比如,A人收入增加1万,但并不导致B人(或者更多人)收入减少1万。这样的话,A人就必须向B人,向社会提供相应的生产效率,以平衡他的收入提高。即A人不能通过他所提供的产品的涨价去增加他的收入。比如,A人目前的收入是每月1万元,他每月的有效产量是1000个产品,每个产品的价格是100元。如果A人的月收入要提高到1.5万,则他必须在每个产品的价格100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如何实现呢?只能通过提高他的有效产量,将产品提高到1500个产品,否则,如果他依靠涨价来获得更多收入,就会损害购买他的产品的消费者的利益。这就是收入的效率基础。只有这样的收入,才会增大需求而不会损害需求。因为它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损害别人的需求能力。也许有人说,效率提高,产量增加了,需求压力不就增加了吗?但是,需求的实质是价格,而不是产品数量的多少问题。当空气价格为零时,谁也不认为无处不在的空气是过剩的。只有有成本负担的产品,才会产生过剩问题,也才会存在销售问题。<br/>所以,任何一个人收入的源泉是他的劳动效率,没有效率基础的收入,只是“零和游戏”,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p><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9 20:37:00
如果效率提高了,那么供大于求了,价格下降,总收益不变的话,那不还是不能他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吗。您讲的前提是不是在十分理想的状态下呢?现实中会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9 20:39:00
如果效率提高了,那么供大于求了,价格下降,总收益不变的话,那不还是不能他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吗。您讲的前提是不是在十分理想的状态下呢?现实中会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9 21:12:00
以下是引用两块方糖不加奶在2008-12-29 20:39:00的发言:
如果效率提高了,那么供大于求了,价格下降,总收益不变的话,那不还是不能他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吗。您讲的前提是不是在十分理想的状态下呢?现实中会有吗?

效率提高而在价格还未因竞争加剧而下降时,他会获得更高收入而不损害别人利益。但是,如果当竞争者完全进入,则获得更多收入的,就不再是他了,而是作为消费者的一方了,而这是更广泛的一方。

这种情况,总要比效率不提高甚至反而下降,但他的收入却反而提高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30 16:28:00

首先,你文中反映的并不是事实,日本的员工工资和福利不比美国的差,但为什么日本汽车企业的效率却比美国的好,这是需要美国汽车企业考虑的。在我看来,首先是工厂选址就近消费群,其次是产品更新换代快,第三是不惜降低质量的压缩成本,而不是美国人叫嚷的工资福利比美国的低。美国汽车企业这么叫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的。

其次,你说的这个问题也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没有关系,仅仅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导致的行业经营不善。经济危机产生后,这个问题加剧了美国化解自身经济危机的难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30 19:5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济危机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比例关系,根本不是楼主所说的劳资关系。

  斯密在1790年就去世了,而经济危机始于1825年,他怎么会解释经济危机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0 19:55: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