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主义对产能过剩与债务危机的一揽子方案
一、 产能过剩与债务危机的产生根源
自然经济中货币为内生货币,生产的目的主要为自用,库存即为财富,也就是实物利润,即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不分,同为最终需求,货币中性,服从所谓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遵守自动均衡。
但在商品经济中货币转变为外生货币,央行创造了基础债务,需要还本付息,由此导致中间加工级产业货币利润和工人工资储蓄的沉淀,从而使顶级产业发生宏观性投资亏损,由于央行是唯一的货币供给者,借新还旧为庞氏骗局,故该债务不可偿还。
人类通过内部竞争——古典主义大萧条、外部竞争——重商主义贸易战争、财政赤字补偿——天文国债、企业信贷补偿——大企业僵尸、消费信贷补偿——次贷危机都不可持续,因为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实物利润无法实现货币利润,具体表现为产能过剩、债务危机不可避免,从而使生产力被经济周期所束缚。
二、 一揽子方案
新宏观主义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消除生产过剩和债务危机,必须要实物利润和货币利润同步,也即需要对宏观投资进行价值补偿,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央行货币发行制度与宏观调控方式,达成供给与需求的系统性平衡。
其改造的原型来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二战后的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等后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顺差拉动。
而让中国失去这一拉动的根源有二:
其一是高物价,表现为高工资,也即所谓人口红利消失,但这只是肤浅的认识,真正原因是投资需求变为过剩,溢出到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本品上,囤积居奇,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企业面临消费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被迫减产保价,但由此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形成滞胀。
其二是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大,逆差国的债务不堪重负,无法继续拉动。
变革方案为:货币发行方式由现行的外汇占款制度变革为国内贸易企业的产品从一般消费品转向准公共品,获得人民币;国际端则不再收取美元,也就不再购买不可偿还的美国国债,而向外出口商品转变为国内的免费福利。也就是储备需求,它相对于原有顺差拉动,平抑了国内通胀的同时,减少了国际对中国输出通缩的指责。
即央行购买准公共品,社会免费使用,达成减少消费品的供给与调动存量资本投资准公共品,改变货币的粗放发行,增加消费需求,实现房地产产业去支柱化;
商业银行储备经济以低于行业成本价格储备大宗商品,以避免经济触及底线崩溃,并保持规模效应。
为此,新宏观主义的一揽子方案具体如下:
1、 央行购买清洁空气,支付骨干高速全年全天候的通行费,带动处于流动性陷阱的社会资本投资荒漠绿化等准公共品的生产,征收房产税、遗产税,提高资本利得税、降低工资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给予社保基金储蓄以稳健出路、实现房地产去支柱化、进而带动上游水泥、钢铁、煤炭、建材等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人转型。
2、 建立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等新财富股份市场,央行逢低择优买入重大的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遴选合格企业免费实施。从根本上实现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公共品化,实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储备前延。
3、 央行每年每月支付不满18岁与60岁以上国民老友扶助费用。
4、 央行购买国民职业培训服务,为国民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
5、 商业银行储备基金以低于行业成本价收储煤炭、钢铁、稀土、锡、镍、铟等稀有金属。
6、 央行购买总额度以低于2007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额度为限,即2万亿人民币。
此举对于失去顺差拉动的当前中国尤为迫切,可扭转长周期的滞胀趋势,重获高于8%的增长,实现翻两番的承诺,而无论大水漫灌还是定向喷灌,都在向社会投入流动性的同时,带来了债务,这让去杠杆的同时又加杠杆。供给侧管理也就是内部竞争,最终还是需要财政赤字补偿,凯恩斯主义买单。
未来中国将重获国际竞争优势,就业率增加,有顺差但不会依赖顺差拉动,更不是债务拉动,以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