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最货真价实的诺奖获得者大辩论。佛利民是凯恩斯主义的掘墓人,新古典复辟的领
头人。看来还是佛利民强过蒙代尔:
千禧歲末,也就是歐元鈔票面世前夕,反對歐元的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12-
2006),及有「歐元之父」稱號的蒙代爾( Robert Mundell 1932-),為歐元算命,
在網上來了一場大論戰。參戰雙方是泰斗級的人馬,而為期整整一個月,這又豈止是普
普通通的論戰而已?十一年後塵埃落定,觀乎尚在惡化升級的歐元危機,這場論戰誰勝
誰負倒又不用多說了。
諾貝爾貨幣對決
這確不是一般的論戰。蒙代爾親自為此一役冠名,稱之為「諾貝爾貨幣對決」(
Nobel Money Duel)。有此之稱,因為他和佛利民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佛利民
在美國立國兩百周年——一九七六年——得獎,蒙代爾則在歐元成事(但尚未推出鈔票
及輔幣)的一年——一九九九年——得獎。於此可見這兩個獎都有特殊寄意,而非單純
是嘉許他們的學術成就而已。
除了以「諾貝爾」點題,蒙代爾更又為對決的稱號下了個注腳:「這是一場經典性
的對決,因為米爾頓和我都永遠是對的。不是一般地對而已,而是像凱恩斯跟海耶克說
的那樣,是壯麗地對( magnificiently right)。」於此可見,起碼在蒙代爾來說這
亦非一般的對決,而是凱恩斯 海耶克般泰斗宗師級的對決。(觀乎過去半個世紀以來
世事的演變,凱恩斯、海耶克誰勝誰負,同樣清楚不過。)
蒙代爾就「永遠都是對的」作進一步的注解:「一如既往,世界上將永遠有些地方
以固定匯率為常規,而另一些地方則以浮動匯率為常規。紐約與加州將永遠有個固定的
匯率,而一些並無穩定貨幣政策的國家,他們之間將永遠使用浮動匯率。」換言之,在
他來說,歐元區十七個國家能否像紐約與加州那樣有個固定的匯率——就像美國五十個
州那樣都使用同一的美鈔——其關鍵是這些國家能否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十一年下來
,這個問題亦同樣有了答案——不能夠。
為期一個月的辯論
按加拿大《金融郵報》( Financial Post)總編高國麟( Terence Corcoran
1942-)原先的構思,這場佛利民 蒙代爾大論戰是要透過 衞星電視作直播的。然而在
那個時候作個這樣的安排牽涉龐大的資金,只好作罷。
後來高國麟退而求其次,徵得雙方同意,透過電郵作為期一個月的辯論,由他充當
主持——向雙方發問,收集答案,加以整理,然後分開五日在《郵報》連載(
http://www.irpp.org/po/archive/may01/friedman.pdf)。
進行大辯論之時,佛利民已八十八歲,年紀比蒙代爾大了整整二十年,幾乎可以說是兩
個不
同年代的人。
歐元死穴
論戰到了末期,高國麟希望雙方可以就金本位的問題作進一步的發揮;可是佛利民
已不勝其煩而叫停:「 Enough is enough.」可幸高國麟摸準老人家的脾氣,換了個話
題,要他們辯一辯愛爾蘭加入歐元區的後果。佛利民由此作出的引伸,即使十一年後猶
屹立不倒,而此亦正是歐元這種「全人工」新生事物的死穴:
歐元區成員國協議規範彼此的財政政策,但他們會否遵守協議則是言之尚早;要是
他們不遵守協議,歐元區又可有辦法加以制裁?這些考驗早晚要出現。
歐元區爆發火燒連環船般的危機,究其根本正正是這個經濟組織沒有政治牙力,即
使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獨立主權國採行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亦拿不出辦法加以制
裁。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西班牙般「歐豬」( PIIGS)的財政狀況無疑最
嚴峻,可是其他十二個歐元區國家同樣沒有遵守預算赤字不得超過 3% GDP、國債總額
不得超過 60% GDP的財政協議。哪怕以理財穩健見稱的德國也沒有。毫無牙力的協議又
焉能將歐元維繫下來?
重讀這場《諾貝爾貨幣對決》,令人神傷不已。一傷者是佛利民走得太早,他在○
六年十一月十六日辭世,四年後希臘才出事。二傷者是佛利民口中的考驗來得太早,至
今蒙代爾才七十九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