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佛教命运的三次大辩论】
【一】清辨菩萨与陈那菩萨之诤
【辩方】(中观自续派)清辨菩萨、(唯识宗)陈那菩萨
【内容】中观思想与唯识思想哪个更究竟。
【结果】历时20年。
清辨菩萨以前,在印度已经有人提出因为唯识宗是三转教法,所以比二转般若教法更究竟了义。而清辨菩萨的观点中主要是不承许八识理论,从而不承许唯识宗为究竟见,主要内容是讲“唯识最终也是把第八识归于总相名言,并非实有,那么,安立八识则完全没有必要,并打了一个比喻说唯识——如同让人在泥里打了滚,再出来洗干净,完全多此一举”。
据说清辨菩萨曾顶着那烂陀寺门二十年,要求与唯识宗的陈那菩萨讨论中观与唯识谁更究竟的问题,但陈那菩萨始终未出。最终清辨菩萨发誓,不入涅盘,一定要等到弥勒菩萨降世,再回世间,直接向弥勒菩萨质问此二宗哪个最究竟。
【影响】虽然这次辩论没有结果,甚至没有出现辩论,但其对后世的影像极大,印度明确将大乘佛教分为中观与唯识两个宗派,大致就是从此开始。实际上这个没有出现的辩论,成为后世大乘佛教中最大的争论“唯识与中观之诤”的发端,直到现在这两派之争,在很多两派的弟子中仍持续不断。也基本是从这个事件开始,中观学派才完全明确而正式标举了自宗为甚深究竟见。
【二】“中观”与“唯识”之诤
【辩方】(中观应成派)月称菩萨、(唯识宗)月官菩萨
【内容】中观思想与唯识思想哪个更究竟。
【结果】历时7年,未明确记载谁胜。
【影响】此次辩论结果出现了一个让学术界感觉很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中观应成派与唯识宗都淡出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导地位,而没有参与入辩论的中观自续派成为为此后印度大乘佛教那烂陀寺中心的核心教法。从此唯识宗再没有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导,再后,中观应成派取代中观自续派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中心教法,直到印度佛教于印度灭亡。
【三】吐蕃僧诤记
【辩方】(印度)中观派的莲花戒菩萨、(汉地)禅宗的摩诃衍菩萨
【内容】印度显密的次第修法,与禅宗顿悟哪个更究竟。
【结果】历时数年,所有记载都是莲花戒菩萨辩胜。仅有敦煌汉地一部文献记录摩诃衍菩萨辩胜,但可信度不高。
【影响】确定了此后印度的中观学派及次第方式的显密教法,在藏地的主导地位,汉传佛教再也没有以宗派的方式系统进入藏地,藏传佛教的系统传入完全转向从印度传入。但汉地的摩诃衍菩萨的观点仍在藏地有所传布,并成为一个在藏传佛教中重点破斥的对象,以后几乎所有的藏地大论中,都有专门对这个思想的破斥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