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51 0
2015-04-19
【照见五蕴皆空】
  
  梵文原文:caramano-vya-valokayati-sma-panca-skandhah-tamsca-svabhava-sunyan-pasyati-sma
  逐字对译:(前边是观自在菩萨于甚深禅定中)正在进行 观照 的当时,五蕴 它们(指五蕴)自性 都是 空 (被)见到 (于)当时。
  
  般若:胜慧,即佛教所称于最深禅定中,所体验到的最高的菩提(正确的认知或识知)
  五蕴: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细分只有五种,前一种色界大致是指物质对象(注意,是物质对象而不是物质世界,对象是具备主体观察者的判断结果,而物质世界在有时候是假假定脱离观察者仍可独立存在的,这种脱离观察仍可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在大乘佛教中是不承认的),后四种(受想行识)属于心法,即指没有可感官对应,但于意识中可以有对象呈现的对象。前者又称所知,后者又称能知。一切人类已知事物,不外乎分此二类。
  蕴的聚集意,表明这五蕴组成的世界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特别强调:大乘佛教中,从没有所谓脱离主体的客观对象,也从没有脱离客观对象的认知主体,所以,只要提到什么,一定是主体认知的什么什么;或某个对象的认知主体。这在大乘佛教中称“能、所”的“观待缘起”,即言主必须言是某客的主,言客必须言是某主的客。观待缘起是整个大般若经系的根本解析起点。
  
  自性,指本体、即佛教中所说的“我”的同义词,它与“体”、“体性”是同一个梵文词的不同译法。
  
  空:本身没有。它与“无”不同,梵文的“无”(na),指观察者主体判断某个对象不在于可感官认知的范畴中的一个结论判断,或者说是主体对客体判断上的的“没有”。“空”是指无论判断不判断,都没有,从来没有过,不依赖判断而确定它的有与无,佛教常比喻为如同龟毛龟角(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什么叫照见:佛教中认为对一切法(一切法大致可理解为一切事物)真实的认知的时候,是没有认知的状态,因为能(认知主体)所(被认知的对象)皆不成立,并没有能所,而不是能与所合为一体,是两者都没有,如《现观庄严论》与《辨中边论》讲“于此无所遣,于此无所立”遣与立指能所关系的两种表现。所以,它不是看见,是照见——如同一个镜子反映出事物一样,在心境上映出世界的真实情况。佛教在数百部论典在这里分析的“照”是如何的一个方式,大致是说,把人的心(意识)分解析开,最后形成一个一个没有时间过程的点状态,就是念头,因为念头没有时间的过程,所以,它没有开始与结束,但连续的状态,形成了感觉上的心的流续状态的意识过程。这个点状的心的状态就是念头,而念头在根本上,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对象,所以,这个真正照见了世界真相的心(念头),其实根本没有。但又完全可以清晰的照见世界,有对一般人不太好理解,有点感觉看似矛盾,就如同没有任何时间过程的各个时间点,如何形成具备时间过程的时间一样,似乎让人感觉矛盾,所以,它需要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