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21 1
2010-11-11


再游静安寺时,修缮一新的寺院一尘不染,金黄的屋顶闪着妩媚的光芒,地上洁白的大理石雕刻肤浅而幼稚,香烟缭绕的广场充满看似虔诚的拜谒。清净之地俨然成为了金钱与欲望的集聚场,而这一切,与庙宇本来的洁质相距甚远。
可叹,世人拜佛,世人求佛,全然误解了佛,可悲。
释迦牟尼也好,观音菩萨也好,并非解救万世的神仙,虽然二者均为大乘,其不凡在于普救众生,但此“救”非彼“救”。大乘佛教讲求自我修炼悟道,讲法使更多人开悟,体会自身生命的本真和世界的本源、规律,重在思想上的净化,而非积聚财富、求取长生等等世俗欲望。
可惜,香火传承的不是那份曾经的崇敬,却是那颗戚戚之心;孔子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钱财,因为地位,因为物质的牵挂,因为有太多的放不下。毕竟,世上人生,一丝一毫都来之不易,岂不珍惜,但珍惜也并非紧握不放;它们不是自已永不背叛的宠物,是一颗颗不能停止行走的心,物来物去,变幻莫测,人尚且不能一生相伴,何况物者?终究要走,费劲心思地挽留岂不徒增烦恼?况且,谁又知物从何而来,谁又知物将到何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或者,还是《百年孤独》中的那句“一切都在循环”?既然如此,对于身边的一切物,拥有时爱护珍惜,离开时从容淡定;来时自来,去时自去。
有形的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事,更何况意念。往昔的同窗共读,往昔的谈笑风生,往昔的心存芥蒂,往昔的天真纯美,杳然杳然。那影像是物的拼合,那情景是定格的朦胧,真实的是那份留存心底、洗尽物华的感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无法刊改,现在的稍纵即逝,未来的行踪莫测,可是这一切却如倒影般投射在净如明镜的心上。时间的删减、打磨,沉淀下人生最深刻的感悟。一路走来,能带走的除了这些感悟,还有什么?
难怪,佛嘱咐其弟子须菩提“善护念”,认真照应自己的思想啊!
生者皆有感悟,生者皆有思想。如何整理自己的感悟,如何在庞杂的感悟中体会自然的神妙、窥见世界的本心,升华自己的思想,呵护自己的思想,是人生之为人最为高远的职责。也许正是如此,才有诗云“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世事的繁杂,反照出心中的杂草丛生,而修建清净的心灵花园,则是自己的事情。佛法不可说,只因每个人心中的佛法并不一样,他人讲述的也不过是方便之宜。自性自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想必也非易事。
原来,庙宇之中那金光闪闪的佛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深奥玄幻的佛经只是后人粗糙的生存;那看似庄严神圣的膜拜,也只是平凡中的精髓。
原来,我们误解古人,却偏偏认为古人误解我们。
原来——
雪戏梅枝闹洁韵,簌簌飞落话柳蕴。安知幽馥何处来,一缕馨香沁千年。


2010.8.24
19: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1 10:05:16
写得不错。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