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中观与唯识之诤】
2.1【诤论主题】
起因于唯识宗的兴起,原有的大乘佛教弟子认为后起的唯识宗,背离了“空性”教义,而转向了梵我论的“有”说。于是首先提出诘难。
2.2【主要事件】包括2次小的诤论
(1)清辨菩萨与陈那菩萨之诤
〖1.辩方〗
清辨菩萨(随经部行自空中观自续派)
陈那菩萨(真相唯识宗随教派)
〖2.内容〗中观思想与唯识思想哪个更究竟。
〖3.结果〗历时20年。清辨菩萨以前,在印度已经有人提出因为唯识宗是三转教法,所以比二转般若教法更究竟了义。而清辨菩萨的观点中主要是不承许八识理论,从而不承许唯识宗为究竟见,主要内容是讲“唯识最终也是把第八识归于总相名言,并非实有,那么,安立八识则完全没有必要,并打了一个比喻说唯识——如同让人在泥里打了滚,再出来洗干净,完全多此一举”。
据说清辨菩萨曾顶着那烂陀寺门二十年,要求与唯识宗的陈那菩萨讨论中观与唯识谁更究竟的问题,但陈那菩萨始终未出。最终清辨菩萨发誓,不入涅盘,一定要等到弥勒菩萨降世,再回世间,直接向弥勒菩萨质问此二宗哪个最究竟。
〖4.影响〗虽然这次辩论没有结果,甚至没有出现辩论,但其对后世的影像极大,印度明确将大乘佛教分为中观与唯识两个宗派,大致就是从此开始。实际上这个没有出现的辩论,成为后世大乘佛教中最大的争论“唯识与中观之诤”的发端,直到现在这两派之争,在很多两派的弟子中仍持续不断。也基本是从这个事件开始,中观学派才完全明确而正式标举了自宗为甚深究竟见。
〖5.简评〗清辨菩萨的立论还是相当有力的,而且后世的唯识宗也并没有提出有力的反驳。虽然后世唯识宗对清辨菩萨的评价,一方面赞其博学广闻、佛法精深,另一方面又大加批判。但是其中的批判部分,实际只局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世俗义上强调的外境实有(唯识宗强调心外无境,所以对清辨承许心外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不能接受的),另一个就是在胜义执空。但这两者,并不能解决清辨菩萨所提出的质难。
事实上,清辨菩萨对唯识宗提出的诘难,唯识宗人始终没能正面回答。因为如前所述,中观派可以在声闻乘也共许的经典中找到依据以证明自己的明确的“无我”思想的成立,而唯识宗一直以来,只能沿用“用大乘经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成立”的路线。这相当于说--唯识宗的依据,是局部的,而中观的依据是整体的。整体的、全面的依据,自然容易让人感觉比仅局于一部分经典的依据要有力的多。
所以,清辨对唯识的质疑,应该是相当成功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后世中观学派对唯识的质难,也基本都是沿着清辨的路线而展开。
(2)月称菩萨与月官菩萨之诤
〖1.辩方〗
月称菩萨(自空中观应成派)
月官菩萨(真相唯识宗随教派)
〖2.内容〗中观思想与唯识思想哪个更究竟。
〖3.结果〗历时7年,未明确记载谁胜。双方的宗派都自称自己辩胜。
〖4.影响〗此次辩论结果出现了一个让学术界感觉很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中观应成派与唯识宗都淡出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导地位,而没有参与入辩论的中观自续派成为为此后印度大乘佛教那烂陀寺中心的核心教法。从此唯识宗再没有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导,再后,中观应成派取代中观自续派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中心教法,直到印度佛教于印度灭亡。
〖5.简评〗从印度佛教的发展来看,唯识宗在印度有盛行仅是一个不长的历史阶段。佛教历史上与外道的诤论中,重点就是“无我”、“无自性”的“空性”确立,外道着重攻击的也是佛教这个核心内容。唯识宗在“空”的问题上,应该属于态度暖昧状态,因为只要没有明确的否定“有”,就很难很清与外道梵我论的区别,因为外道的梵我论也在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调整,在大乘佛教时期,“梵”在外道中,已经不再被简单的说成“常一自主”,也提出非有非无、或离言绝思等观念,这使唯识宗的“真如”与外道中的“梵我”的区别越来越模糊。这种情况不只是唯识宗的问题,在如来藏思想体系中,表现更甚,所以,在印度,如来藏思想一直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被北传那烂陀寺为中心的大乘佛教所接受。唯识宗虽然较如来藏思想更模糊一些,但也同样受到了来自传统的大乘佛教及声闻乘佛教的否定。
【第3次:印度佛教与汉传佛教之诤】
3.1【诤论主题】
起因于佛教传入藏地时,同时传入了印度的那烂陀教法,以及汉地禅宗教法。那烂陀寺由当时的主持寂护菩萨传入,汉地由当时摩诃衍大和尚传入。寂护菩萨回印度以后,藏地开始盛行禅宗教法。但当时的印度佛教对此教法颇有非议。所以,寂护菩萨的弟子莲花戒菩萨,特地从印度入藏,与摩诃衍大和尚就教法修行等问题进行辩论。
3.2【主要事件】包括1次小的诤论
(1)吐蕃僧诤记
〖1.辩方〗
印度佛教中的莲花戒菩萨(印度随瑜伽行自空中观自续派)
汉地佛教中的摩诃衍大和尚(汉地禅宗)
〖2.内容〗印度显密的次第修法,与禅宗顿悟哪个更究竟。
〖3.结果〗历时数年,所有记载都是莲花戒菩萨辩胜。仅有敦煌汉地一部文献记录摩诃衍菩萨辩胜,但可信度不高。
〖4.影响〗确定了此后印度的中观学派及次第方式的显密教法,在藏地的主导地位,汉传佛教再也没有以宗派的方式系统进入藏地,藏传佛教的系统传入完全转向从印度传入。但汉地的摩诃衍菩萨的观点仍在藏地有所传布,并成为一个在藏传佛教中重点破斥的对象,以后几乎所有的藏地大论中,都有专门对这个思想的破斥性文字。
〖5.简评〗实际上这是一次对佛教进行了本地化的汉传佛教,与印度原来的佛教所进行的一次正面冲突,主要的冲突交焦点并不在于修行的方法上,而在于这种方法是否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体系。
藏地选择印度的佛教体系,并不单纯是一种政治的选择,也包括一个最简单的心理,同样都是一个东西,那么源头应该是正宗。毕竟禅宗这种宗派在印度佛教中,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至少没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方式,而汉地又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明它源于印度的佛教体系,难免给第三方以不伦不类非正统的感觉。
从辩论的内容来看,汉传佛教的僧人,对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样子并不十分了解,在汉地的僧人来看,顿悟应该一种从印度佛教传入的修行方式,但其实印度佛教中并没有这种方式(至少当时目前的资料中没有发现这种方式)。而这成了一个汉传佛教在与印度佛教诤论中的致命点,因为不管怎么说,人家不承认你这东西是从自己这个源头处流出的,那么说再多也没有用了。
--【影响佛教命运的3次大诤论】(扩充修改版)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