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赏琴解禅诗词
宋代大文豪苏轼自命为“居士”,自称“洗心归佛祖”(《和蔡景繁海洲石室》),他的禅话被收入禅门语录,他本人也被看作是临济宗黄龙派慧南弟子东林常总的法嗣。
《楞严经》有云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一次,熟读佛典的苏轼听友人抚琴,禅机大动,以《楞严经》句意作了一首《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有琴无人弹则无法出声,有人无琴亦无以出声,琴与指因缘相合,遂有琴声。琴与指因缘相离,琴声遂灭,此诗表达了事物由因缘合和的佛理。对“缘起性空”作了风趣通俗的文艺讲法。艰深难懂的佛法“实相论”,在文学大师笔下竟然变得如此恢偕,令人玩味无穷。
“缘起性空”是佛法“实相论”的核心内容。“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都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生起。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中阿含经 第四十七》)也就是说: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同时或者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中存在,亦即在某种关系和条件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对的存在。“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佛家对诸法实相的描述。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
苏轼尊欧阳修为师,欧阳修贬谪滁州,沈遵闻往游览,欧阳修为之拂琴三叠,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后来沈遵弟子请苏轼为此琴曲填词,苏轼词曰: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有醉翁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篑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弦。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渊。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两三弦。
琴音是弦与指的因缘和合,月明露冷则是听琴后的感受,而“徽外两三弦”又是什么?当然可以解释为对老师的怀念,但我们仍可揣测苏轼以之表达了更深远的意境。“缘起性空”,万法因缘而生起,真实的本性是“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楞严经》有一偈云:“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琴声由弦与指的因缘合和,而“徽外两三弦”离指亦离弦,岂不是很有“是则常真实”的意味。
大师就是大师,出笔卓尔不凡,华词美境,禅味深寓,苏轼真不愧大文豪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