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科书教导我们: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会产生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经济危机会越来越严重,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其实,只要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有所了解,就能轻易判断出以上似是而非的说法中存在的谬误。
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因为大量的不良投资不能产生支撑其成本的效益,而引发的经济活动的萎缩。因此,经济危机的表现虽然是经济萧条,其问题的根源却在早期的大量不良投资,繁荣时期就已埋下了祸患。
那么大量的不良投资是怎么产生的呢?
政治教科书告诉我们:是因为资本逐利的本质,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有盲目扩大再生产的趋向,而劳动人民购买力不足,于是形成了生产力相对过剩。
不错,资本家天生追逐利润,但问题是,世上几乎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利润越高,风险往往越大。每个人都固然很想赚钱,可也得掂量掂量亏本的可能性。为什么就会不顾消费者的购买力,盲目扩大再生产?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1、自由竞争市场中的资本家(老板)有千千万万,每个老板都是独立地自由地作出决策。不否认有许多糊涂的老板跟风,不排除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导,可能导致盲目扩大投资,但同时也必然有很多老板会反向操作。这就象股市里,做多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有人去做空,反之亦然。无外力作用下,不大可能所有的人都错了,全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狂奔而无人回头。
2、最重要的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私人资本家得自负盈亏。如果投资错误,就得自尝苦果,割肉跳楼都是他自己的事。这一方面使得人性中的恐惧抑制了贪婪,投资之前须三思而后行;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错误的责任不会无限制地蔓延到无关的人。
因此,即使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过度投资,不良投资,也是偶然的,其危害性也是分散的,轻微的。这就象一个没受到外力的密闭空气瓶中,分子做布朗运动,理论上虽有集聚一起的可能,但实际上都是均匀分散的。
但是,如果政府参与进来——不管是想解决危机还是想从中牟利——一切都会不同了。
政府行为都有一个共性:即以减免相关市场主体责任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
政府拉动经济大致有两种方法:
1、间接方式。印钞票、发国债、宽松信贷,为市场主体提供廉价货币(其实只是合法的假钞),刺激投资或消费。(所谓货币政策)
2、直接方式。政府赤膊上阵,自己参与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谓财政政策)
廉价货币的代价最终将由受通货膨胀的普通人来支付,在某些人从银行一贷就是几个亿,声称一百万根本不算钱时,你可能还在为午餐是吃十元的快餐还是八元的面条烦恼。
而政府直接投资就不用说了。兜里没有一毛钱是自己创造、靠纳税人养活的政府不可能真正承担投资失败的经济责任。在民主国家,政府官员有时可能会承担政治责任,但政治责任比之经济责任来是相当间接的不痒不痛的责任。是没有钱等米下锅或者流落街头痛苦,还是丢了官帽子痛苦,一目了然。
责任和权力应当是对等的,政府以强制力减免了市场主体的责任后,其后果显而易见。我投资,赚了归我,亏了归你;我消费,你买单。不大肆烧钱的都是傻瓜。不计算盈亏的经济活动,若有效益是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偶然,无效益亏本是常态。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好一场繁华迷梦,可惜,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终有一天,这游戏再也玩不下去,大危机便集中爆发,骤然而至。
总结: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若造成经济危机,是轻微的,可容忍的。而政府刺激经济,虽可以造就一时的繁荣,但不过是积累更多的问题,吹起更大的泡沫,是国民经济最可怕的杀手。
萧条不是问题,繁荣才是。
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才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