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499 5
2005-08-31

讨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式

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主要是流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且舍此别无选择。但我们给出的判断却有所不同。

由此所涉及的问题是:1、现在和未来我国城市究竟能够接纳多少人口?乡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向城市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2、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进城能否都找到就业岗位?由农村隐性失业转为城市公开失业,庞大的社会保障金如何解决?3、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一方面,要求因素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农村强壮劳动力和精英离开农村以后,农村弱势群体更加困难,是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

编辑:整编标题。

[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5-10-31 15:33: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31 16:52:00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也正在研究,好像教育才是实现有效转移的根本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31 17:06:00

你是什么判断?

除了“一转二延”(转移劳动力与延长产业链),您有什么新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31 17:26:00

这个问题比较难解决,要说的话这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可以算半个城市人,农村剩下的主要有三类人:38(妇女)、61(儿童)、99(老人)。

如果要把当前农村里剩下的、没有外出打工的38(妇女)、99(老人)在短期内转移到城市,我认为这不现实,即便有政府推动也只可能是一时的,最终必然不可持续、甚至可能产生回流,因为这部分人在城市很难谋生。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主要还要寄希望于61(儿童)这个群体。

目前可以努力做好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的保障,不管他们以及他们子女的户口如何,只要他们的子女可以在城市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那就在第二代人(第一代人是进城的农民工)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变,这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1 17:30: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31 21:26:00

除了上面那位朋友所提到的一转二链之外,我认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是现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此外一点也应注意到,那就是归根结底,农村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要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从而达成劳动贡献率的提高!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1 15:42:00

可参看 公共经济学 版《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讨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294-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