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
1.分工理论
斯密把劳动生产率看做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由分工引起的。
在《国富论》的开篇中,亚当·斯密即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是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斯密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结于分工,他还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若将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那么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是其各自独立制造时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斯密提出凡是工艺能够并且采用分工制,其劳动生产力也将相应的增进。
在分工理论中,斯密认为在劳动人数相等的条件下,分工能够使劳动效率提高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劳动者的技巧“业专日进”。即劳动者因为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其熟练程度增进,这就势必会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在单位时间的产量也必会增加。其次,分工能够减少劳动者变换工种的时间。最后,斯密认为分工使操作简单化从而易于改良和发明机械。由于分工,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全体的成就,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分工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分工问题,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分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以及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等事实,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创造了必要条件的事实。
根据斯密的观点,财富的源泉不仅在于劳动,还在于已形成分工之下的劳动,从而否定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或商业活动的错误观念,也否定了重农学派只把农业劳动看做财富惟一来源的错误思想。
2.交换理论
斯密从分工的角度对交换理论进行了论述。
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②]即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在交换理论中,斯密强调交换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交通发展对于分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是一种创见,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在交换理论中,我们也应注意到斯密的不足。首先,斯密颠倒了交换和分工的关系,现在的观点认为,分工产生交换,交换又反过来促进分工。其次,斯密是从“人的本性”来考察交换,抛开了交换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不能区分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交换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混淆了物物交换和商品交换。
3.货币理论
在第一篇第四章,斯密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及其应用。在斯密看来,金属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是劳动的产物,也包含一定的劳动量。货币之所以最终固定在金属上,因为它具有合适的物理属性。
在货币各种职能中,斯密认为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主要职能;也探讨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指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此外,也谈到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但他认为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从流通手段中派生出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说明斯密对于货币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并不了解。
(二)价值理论
斯密的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理论的最早的系统论述,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基本内容包括价值的含义、价值尺度、价值的构成和价值规律四个方面。
1.价值的含义
斯密从价值一词出发,最先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了明确地区分并提出概念。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③]
斯密初步探讨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指出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同时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
但是斯密并没有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而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区别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错误的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并导致他完全抛开使用价值而只从交换价值来考虑商品,从而混淆了价值和价值的表现形式,斯密所说的交换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有时是指价值。
2.价值尺度
在价值理论中,斯密着重研究了交换价值。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中,斯密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商品价值量是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但是亚当·斯密在讨论交换价值尺度的劳动进行说明时,其解释具有二重性。
3.价值构成
在简单商品社会,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耗费劳动同购买劳动相等,商品交换比例是由劳动决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劳动生产物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工资以外还要给资本家以利润,给地主以地租,这时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
斯密还认为,利润、地租同工资一样,都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商品价值就是由生产费用决定,这样他又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发展到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我认为在价值构成理论方面,斯密混淆了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价值决定和价值增殖、普通商品和作为资本同劳动相交换的商品、商品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收入和生产费用。
4.价值规律
斯密将产品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所谓自然价格便是指与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地租所构成的价格。自然价格随着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然率的变动而变动,而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价格,它受供求影响。
通过分析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斯密探讨了价值规律。斯密认为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但市场价格受自然价格的调节而趋向于同自然价格一致。同时斯密还看到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发现了价值规律同资本与雇佣劳动交换关系的矛盾。
(三)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是斯密经济学说的核心。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了三种收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他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大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只有劳动自身,以劳动换取工资;资本家阶级,用以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出租而取得地租
斯密认为,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1.工资理论
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了。斯密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中的第一扣除,然后才是利润和地租。
关于工资的性质,斯密产生了两种观点,斯密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但是该种见解是同他的收入构成论相一致的,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是把工资看作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是看作是劳动的价格,从而表示工资是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掩盖了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2.利润理论
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这也是斯密在关于利润问题方面的一大功绩。斯密讲的利润是平均利润,把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是派生的收入。斯密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利润率下降时国民财富增加和社会繁荣的标志。
3.地租理论
斯密所分析的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主阶级的收入,但是他对地租的研究提出了四种见解。第一种是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论述地租,斯密认为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收入,是不劳而获的收入,从而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第二种是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论述的地租。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地租看作是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报酬,是地主阶级自然而然的收入。第三种地租理论是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的见解是正确的。最后一种是地租理论是斯密受重农主义关于然力参与农业生产的思想影响,认为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四)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
在该理论中,斯密依次论述了国家及其职能和财政及税收理论。
斯密在国家和私有财产的起源上与洛克、休谟等人持有本质上相同的看法。他在原则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的利己本性,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
根据斯密的观点,国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益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补偿所费而有余,但代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根据对国家职能的区分,将国家的费用也从这三项分别加以说明,斯密将一国的经济分成了两大部门:私人的部门和公共的部门。
在财政和税收理论中,斯密主张支出节俭的“廉价ZF”。斯密认为国家所必需的费用须有其合理的收入来源,各项费用应由受益人分别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通过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税收原则的分析,斯密指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不外是工资、利润、地租等三种收入。他认为,最适合课税的是地租,同时斯密也不反对向工资和利润课税,只要遵循合理的税收原则。
而针对税收,斯密提出了四项原则,分别是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
(五)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
1.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其财富自然发展的分析为基础。
斯密认为财富有其自然发展的顺序或途径,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斯密认为应听任资本和劳动寻找自然的用途,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才会迅速地增加。因为,不论什么管制措施,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私人运用其资本,而管制的目的不过是使资本和劳动投入到某个特定部门。但其结果是使资本和劳动由较有利的用途改到较不利的用途,从而使社会产品或其价值总量减少。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并为此提出了ZF的三项职能。
2.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是他的分工和交换学说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发展或延伸。
斯密指出各国由于各种原因都可能形成自己一定的优势。有的优势是自然固有的,比如气候、土壤、矿藏等其他自然条件;而有的优势是后来获得的,比如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等。无论何种优势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节约劳动时间,造成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价格优势。因此,各个国家都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斯密把分工优势原理分为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特长参与世界分工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参与贸易的各经济体利用自身特长,生产各自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这样能够促进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