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郎咸平的“大宗商品(石油)价格不再由供需决定”的观点
(戚华建)
郎咸平最近在有篇文章叫《中国和俄罗斯都被算计了》一文中提到,“国际金融炒家最高战略指导思想就是取得定价权,大宗物资包括石油的定价权。价格不再是由供给跟需求所决定的,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这个观点,本人认为是不正确的,下面是本人关于近年来石油涨价与现在石油跌价的原因的分析:
一般来说,在对“行情分析”的经济实践中,一个大宗商品(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的实际日销售量如果超过它的实际日供应量的95%以上,就可以视为“行情”在趋向上涨。
据网络有关资料,在2005年,石油日消费量在8300万桶,日供应量在8400万桶,在08年日需求(消费量)8600万桶,而日供应量在8700万桶(数据来源郎咸平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05年和08年的石油的日需求(销售量)都连续接近日供应量的99%。可想而知,如果你是一个石油供应商,每日100桶石油卖掉只剩下1桶,有时候不够卖,有时候剩几桶,这个时候,商家会怎样想,如果来个什么国际局势局部冲突,石油够用吗,我问你,商家会不会想到涨价?
再说,在实际上,上述假设的这剩下的每日1%的过剩的1桶油,也不是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家的,就是说,不是每一家石油经销商每日卖掉都刚好过剩1桶;(自由市场买卖是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的,因为总会有人看到行情趋向上涨而存货),所以就会出现有少数几家存下5桶10桶或更多,而多数家就缺油断货。(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上几年就曾发生过)在加不到油的地方就涨价;并且,3年来,世界上每日的石油消费量从8300万桶增加到了8600万桶,平均每日增加了消费300万桶。于是这种消费增加的经济现实就刺激了商家的增加库存的欲望,所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市场就很自然地拉动了石油涨价的行情。
显然,因为实际上,每日假设全球的石油的供需过剩按平均100万桶/日递增,那么,假设3年下来,累计全球石油过剩接近10亿桶。当然,这10亿桶石油的库存,已经对石油的跌价悄悄埋下了伏笔。但,对日消费8600万桶石油的国际市场来说,还不是个大问题,因为10亿桶也无非是十几天的世界消费量。如果全世界的石油大公司“大家联合一下”都放假个把星期,不生产,或世界上来一来什么局部冲突,这点库存石油就可能马上销光。但怕就怕在市场消费“锐减”下来,如果市场每天消费量减它个几百万桶甚至更多下来,那这10亿桶的库存将会是灾难的。我现在虽然没有今天世界石油消费量与供应量的数据,但从这次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房地产、建筑业突然“冷却”及工厂的减产停产、消费品市场一片萧条等分析,对石油的日消费量应该是个不小的打击。所以,我认为,市场消费对石油的“锐减”和加上这10亿桶石油的库存,应该是今天石油崩盘的主要原因。
显然,在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上几年的石油涨价是由于石油销量每年递增,刺激商家存货且市场分布不均匀,形成部分市场断货,供需脱节,供不应求,市场(经济)规律拉动石油涨价。目前的跌价,是由于市场消费对石油的突然“锐减”和加上这几年下来的累计的大概10亿桶石油的库存,形成了明显的供大于求,所以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跌价。
(为什么我要驳郎咸平的这个“价格”观点,因为郎咸平的这个“价格”观点挑战了经济学第一定律——交换定律)
卢浩 金钱 +40 奖励 2009-2-15 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