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10 0
2016-01-06

自然与人-20.2   核能上推力造成了很多高山

李开乐

    摘要:地球早期的核能上推力造成了很多火山,后期又使地形不断上抬而造成了各种高耸山系。使得逐渐硬化的半硬平坦地面不断拱起来的上推力的间歇性,就形成了山体层状岩石结构的典型特征,喜马拉雅山系的山体岩石结构是这种特征的最充分体现

    原始地球的内部深层不断发生着强烈的热核反应,这就是很多山岭形成的动力来源。首先,核能上推力造成了不少火山。当然,早期的火山肯定不是像现在那样慢慢挤着岩浆流出来,而是会像天大的巨人吐痰那样大口往外吐,才造成了目前一些山头上有一块块的花岗岩大石头。我们目前所能见得到的火山喷发实例,尽管在强度上无法与早期火山强烈喷发的壮观景象相比,但实例的存在正说明我们的想象并非凭空。总之,核能上推力造山是一个总称,地球从诞生一直到相对稳定的漫长岁月里,不同温度时期核能上推力就有不同的造山方式。我们这里就不再去多谈早期火山喷发的造山了,想特别介绍的核能上推力的造山运动,主要是指大陆硬化后期延续下来的,并没有喷出岩浆却使地形不断上抬,可以造成目前各种高耸山系的造山模式。如果绝对分开地说,前者在初期是将稀薄的熔液喷出液面后又再恢复液面平坦,后者却没有喷出岩浆却使地形不断上抬。其实并无绝对的事情,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延续,中间有着漫长的过度状态。所以,我们所讲的这种造山模式,也依然与火山模式结合在一起,不过主要表现是后者,而我们也只讲后者就是了。

    我们以喜马拉雅山系为例做介绍。喜马拉雅山系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系,它的形成肯定也夹杂了不少火山喷发的成份,但它之所以长得那么高,更主要的是由于在地壳硬化的早期,地球深层的热核反应在该处产生了一种强大向上的推力所致。在地表面刚开始硬化的时候,来自地下的向上推力就使得原来是平坦的半硬地面不断向上拱起来。地面一边向上拱起又一边硬化,所以上推力中心位置附近的地面就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上推力并不是那么均匀地向四周减小,因此就造成了喜马拉雅山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四周平滑的“圆馒头”。而且,地下热核反应实际上是时强时弱的,每一次所产生的强烈上推力中心位置也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地方。如果先后各次强上推力的中心位置被点聚在同一张图纸上,所呈现出来的就绝对不会是重叠在一起的一个大点,而是一种中心密集又周围逐渐稀疏的成片的点状集合。同时,由于地壳的薄弱环节既有点状分布,又有线状分布,所以,上推力的上传通道实际上便会是点线结合的。于是,最后也就造成了喜马拉雅山的周围又有很多矮小一些的山头,越远离主要山峰,山就越来越矮小,但它们重重叠叠,既有孤立的山头,也有连绵不断的山脉,总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山群,或称山系了。

    广州市区内的白云山虽小,它也有着自己的山系。远看白云山就像一个“圆馒头”,近看却也山峦起伏,大小山头难以计数。从山势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相信像白云山这样的小山系也与喜马拉雅山系的成因相同。

    小山系其上推力来自地球较浅层的较弱热核反应,大的山系其上推力就肯定是来自地核附近较强烈的热核反应了。大山系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而且由于上层重力的下压作用,深层热核反应的上推力必须积聚到一定时候,才能从内部爆发而向上挤压。所以,山体的形成或增高肯定是间歇性而非连续性的过程,因此也就形成了山体层状岩石结构的典型特征了。喜马拉雅山系的山体岩石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层状岩石结构的典型特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