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之间的战争说到底是经济的战争。这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普遍适用的规律。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经济落后国家战胜经济发达国家的战例,但是如果认真分析起来,战败者可能总体经济实力高一些,但是在失败的战例中,往往是在战争的经济供给方面出了问题导致战败。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决策者往往把保障经济供给作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历史上,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胜利,离不开萧何的贡献,正是由于萧何为刘邦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和兵源支持,才能让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百败百战,最终笑到了最后,取得胜利并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大汉422年的基业。当时萧何是怎么做的呢?
一、保护户籍档案,财经资料和统计数据,摸清家底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萧何的高明之处,项羽与诸侯攻入咸阳以后,就开始了屠城,典型的无知军阀作风,萧何则要高明的多,得到了“秦图书”,也就是秦国当时相关的档案资料,这样刘邦就不难了解天下的人口数,经济军事的强弱之处,老百姓的疾苦,这些对于他制定以后的发展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人口管理,利用漕运保障后勤补给和兵源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里描述了刘邦定三秦过程中,萧何的做法是,首先通过法令约束后方的治安,通过设立宗教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加强了对后方基层民众的管理。在明确了户籍人口基础上,通过漕运为前线提供补充。所以虽然刘邦的部队好几次被项羽打散了,都能够很快得到补充。
三、全族参加战斗,解除刘邦的顾虑
虽然刘邦很信任萧何,但是自己长时间在外辛苦征战,把后方完全托付给萧何,也心中感到有点不放心。于是“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闲,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当时刘邦项羽在京索相距而战,经常派人慰问丞相辛苦。在军机繁忙的情况下,却派人回来慰问,这哪里是什么关心,分明是放心不下,派人来了解情况。当时手下有位鲍生对萧丞相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鲍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提出了解除刘邦疑心的建议,那就是建议萧何把自己兄弟亲戚中有军事能力的人都委派到前线去为刘邦效力,事实证明这个主意很高高明,萧何这样做了以后,刘邦很高兴。对萧何更加信任了,这就为此后萧何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看淡财物,舍得奉献,提高君主对自己的信任度
在萧何辅佐刘邦的过程中,总是刘邦冲锋在前,萧何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工作。到了汉十一年,陈豨反叛,也是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到邯郸平叛。这个过程中,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造反,当时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谋杀死了韩信,当时韩信也是由萧何介绍开始辅佐刘邦的,现在又死在萧何的计谋中,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于萧何帮助刘邦解决了这么头疼的大问题,刘邦就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并且加封5000户,派了500人作为他的卫队。这时候,大部分人都来给他道贺,但是有一位名字叫召平的人提出不同观点,他说,这是灾害的开始。皇上在外征战,萧何守卫首都,没有战争死亡的危险却给你加封,并且增加卫队,可能是由于韩信刚刚在关中造反,已经对你有疑心了。希望你能够辞掉这些封赏,把家里的财物捐出来支持军队,皇上就会满意。后来萧何照这样做了,结果刘邦很高兴,史记中的原文是“高帝乃大喜”。
五、守拙自污以慰君心
所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古代每每得到验证。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开国君王往往具有雄才大略,但是大多也都多疑,否则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刘邦也不例外。到了汉十二年秋天,黥布造反的时候,由于刘邦亲自带兵,所以萧何继续鼓励老百姓参战,并且自己也捐钱支持军队。这时候,有人就跟萧何说,您距离被满门抄斩的日子不远了,您作为相国,功劳第一。皇上已经没法再奖赏你了。刚开始在关中的时候,你很得民心,但是皇上之所以数次慰问你,是担心你在关中造反。你现在倒不如多买天地,干点高利贷的事情,给自己抹点黑,皇上就会放心了。萧何听从了这个建议,事实证明又干对了,史记记载“上乃大悦”。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有些意思了。刘邦凯旋归来,遇到老百姓拦街告状,说萧何强买老百姓的田地和房屋。刘邦就笑了,说相国应该是为老百姓着想。于是就把老百姓的告状信给萧何看,让他自己去跟老百姓解释。这时候,相国为老百姓着想的习惯又一次差点让自己完蛋,他对刘邦说,长安这个地方太小,在上林那里有很多空地,希望能够让老百姓耕种这些田地。这时候刘邦就发怒了,他说萧何因为吃了商人贿赂的财物,才有这样的想法,就把萧何抓了起来。后来有人询问刘邦为什么抓萧何的时候,刘邦说了心里话,他说当年李斯给秦始皇当宰相,有名声功德的事情归功于皇上,有恶名自己替皇上背着。萧何吃了商人的好处,同时向我请求占用上林苑在老百姓那里卖好,所以把他捉了起来。幸亏当时的廷尉王韂替萧何讲情,他说,萧何为老百姓办事是他的份内之事。陛下没有必要怀疑他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当年您与项羽作战,平定陈豨﹑黥布造反的时候,亲自带兵打仗。当时萧何镇守关中,那个时候他如果变节,则您关中以西的地方就都保不住了,您没有必要对他有太多怀疑。刘邦听了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也让人把萧何放了。萧何当时年纪大了,光着脚去见刘邦谢罪,刘邦说,你就歇歇吧,你为老百姓请求用上林苑,我不答应,我是桀纣那样的昏君,你才是贤相。我把你关起来,是想让老百姓知道我错了。刘邦不愧为一代明主,这时候还能够自我解嘲如此。所以贤臣遇到明主才会充分发挥左右。
六、用人没有私心,不计私怨,唯才是举。
萧何跟刘邦的另一位功臣曹参平时有些合不来。萧何生病的时候,孝惠皇帝亲自去看望他,顺便问到萧何死后,谁可以继承宰相的职位。这时候萧何又表现出了政治智慧,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句您作为皇上,应该更了解自己的大臣。实际上,虽然萧何心目中有合适的人选,但是臣子替皇上做主是官场大忌,因此这样的回答体现了萧何深谙官场之道。孝惠皇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磕头回答,皇上得到好宰相了,我死而无憾。
七、以德治家,子孙昌盛。
萧何当时虽然贵为宰相,但是非常清廉。房子选差的,买田地也买些不太好的,并且也不多置田产。他的观点是,我的后代要学好,就要学习我的节俭。如果后代没有出息,由于家里没有什么财产,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掠夺。反观我们现在报道的落网的老虎们,如果能够读读萧何传,可能会活得更明白些。
八、刘邦为什么把萧何评定为第一功臣?
刘邦当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必然会论功行赏。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这时候那些一线的战将们感到不服气,认为在前线攻城略地,随时有生命之忧,而萧何只是写写东西,管理后方,没有汗马功劳,为什么皇上认为他的功劳还那么大。这时候,刘邦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打猎,猎狗的作用很重要,捉野兽追兔子全靠它,但是发现野兽并且指明打猎方向的却要靠人,你们在一线有功劳,好比是打猎中的功狗。而萧何则是那个发现野兽并指明方向功人。并且你们大多数一个人跟随着我,多的也不过是自己家里有两三个人跟随我,而萧何家族几十个人都在跟随着我,其功不可没呀!于是大臣们都无话可说了。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fumingxu 发表于 2016-1-12 11:28 可以比较一下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寒门”皇帝的成功秘诀?
小小磊子 发表于 2016-6-16 10:49 所以说,西经,搞的就是个数字!!!要想看清楚!还是要用马经!!!虽然老了些,还是好用的嘛!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