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76 0
2016-01-13

自然与人-21.3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岸地形十分破碎的原因分析

李开乐

    摘要: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岸边陆地很破碎,是由于急流熔液逐渐冷却变稠减慢了速度,急流上面的轻浮块却因惯性而无法同步减慢向东速度,于是其后部边界在不断受到承托液的向后撕拉作用便逐渐松开成了小碎块,终于就形成令人费解的破碎状况了

   

    我们观察一下59~71ºN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下简称为斯堪半岛)西北沿岸(见彩图21.3),就可发现岸边陆地的破碎状况令人惊讶。为什么会这样呢?记得中学地理老师说是古冰川造成。但笔者有疑问的是,古冰川到处都有,为什么很多地方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而且,如果真是冰川所为,那么冰川滑动磨擦的纹理特征应该十分明显,为什么又不见冰川纹理,而是杂乱无章的小半岛和小岛屿呢?在此,我们还是先顺其自然去推敲它的历史原因吧!如前所述,既然轻浮块在顺着熔液环流的被动漂移过程中,一般都保持着比较整齐的边界不太改变,我们就只能从后期的逐渐凝固过程去找原因了。

    斯堪半岛的所处纬度大概就是中纬度熔液急流圈之中偏北的纬度。一般地,越偏北急流就越强,所以,浮在急流上面的轻浮物也会同样绕地轴自西向东几乎与急流同步的很快漂移着。随着地表熔液的逐渐冷却变稠,地表熔液环流的速度就会逐渐变慢,直至最后完全停止,急流也同样逐渐减慢了速度。但是,漂浮在急流上面原来快速漂移的轻浮块,却因惯性力的作用无法同步减慢向东的漂移速度。这样一来,轻浮块就好像自己具有了动力一样,变被动为主动地驾驶在相对后退的液面上了。原来是轻浮块与急流的熔液同步向东前进,现在是轻浮块相对于下面减速了的熔液自己自西向东前进,所以其后部边界(即西侧)也就必然不断受到了承托熔液的向后撕拉作用。整块的轻浮物本来就是由很多分散轻浮物相聚而成的,在未完全相凝固在一起之前只是松散的联合而已,受不了强大的撕拉作用,其边缘因此就又重新松开了。由边缘松开出来的小碎块,由于都有惯性力,就不容易相离散得太远,而是保持着你追我赶的局面,紧跟在大轻浮块的后面一起前进。而且,“流速大就压强小”的物理学原理会使小碎块都受到了很大吸力,让它们永远也不会掉队。

    另外,大轻浮块的前边界(即东侧)就好像变成了船头一样,不断受到变慢了的承托熔液冲刷,也掉下了许多破碎的小块。脱落后的小碎块,潜入大轻浮块底下又潜流到后边界重新浮了上来,也都一起参入了这个“散兵”队伍之中。于是,随着承托熔液最后完全凝固成了岩石层,浮在上面的轻浮物——如今的斯堪半岛,其西北沿岸也就现出了如此令人费解的破碎状况了。

彩图21.3.JPG

彩图21.3: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本章的全套地图均复制于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

《世界地图集》。若需看得更清楚,请查看原地图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