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既然所有劳动力每日只需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为什么还要工作8个小时呢?
在这个例子里,0.5小时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生存所需,仅仅可以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或者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仅仅可以实现动物性的需求,实现自在和自为的需求。在其余的时间里,我们还要生产出这个时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其他必需品,生产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平均生活水平的生存所需,还要实现我们的自觉需求中新生成的另一些需求,特别是要创造和维持只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生存的社会生产能力。这段工作时间的任务是实现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需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剩余劳动时间。
《红楼梦》里的妙玉请人喝茶,说,这第一杯是品尝,第二杯是解渴,第三杯便是饮驴了。如果对于一个沙漠中的行者来说,就要倒过来说了。同样的茶会有不同的价值,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同一物质载体除了它的物质属性之外还具有不同的元间属性,对于元间属性的价值,常常取决于我们的理解。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元间需求。我们很多的时间被用来设计、制造、交换、理解、消费这些元间产品,实现我们的元间需求,实现这些常常以及微量物质产品作为载体的元间需求。
显然,应当从全部劳动时间里区别出哪些是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哪些是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后才是剩余劳动时间。同样,剩余劳动的目标和产品也应区别为这两种性质。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需求主要是通过物质要素体现的元间需求。对于元间需求,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展开,这里可先大致做出如下两点推论:
1、元间需求主要对应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由于人的元间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几乎可能产生无限多的元间实体,每个元间实体都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所以,人所能够生成的元间需求目标就会具有无限多的样式和种类,因此,元间需求的种类和样式的数量将远远超过天然的物质资源中所拥有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超过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所能够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元间需求相对于有限的物质需求来说,相对于以物质要素作为实现形式的物质需求来说内容无限大、无限多。
2、同一种族、区域、历史时期的人处于相似的环境势态中,有共同的生存条件,可能产生共同的元间需求。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人,每个作为主体的人都能产生几乎无限多种形式的异样的元间实体,个体之间拥有的共同元间实体只是全部可能的元间需求目标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元间实体仅仅属于每个个体自己。如果试图通过社会劳动生产出这所有的、无限种类的元间实体,满足所有的元间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不切实际。这是“按需分配”理想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
既然元间需求的极限是无穷大、无穷远,那么,用有限的方式就不可能实现这无限的需求,因此,元间需求的实现是一个独特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