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份的前20天,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9000亿元。超过2008年12月份的增量7400亿元,也刷新了2008年1月份新增贷款8036亿元的天量纪录。人民银行本周公布的资料进一步显示:在1月下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加快,增加了7200亿元。全月新增贷款1.62万亿元,把该专案的历史纪录翻了一番。
同时,深沪股票市值2009年以来已经累计上涨了15%。如果维持缓慢上行,财富效应即将释放出来。尽管2009年1月份的CPI(消费物价指数)和PPI(工业品价格指数)继续惯性下跌到1.0%和-3.3%,但是这一趋势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先后得到扭转。
上述所有资料显示:2008年10月份以来实施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收到了成效,市场预期已经改变,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信心开始回升。
CPI续降 减息空间有限
就货币政策而言,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同时显示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资金充裕,利率降低。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0.9厘,比2008年底低0.34厘。因此没有必要立即提高货币乘数或者增加基础货币供应。
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1月底的市场货币流通量(M0)按年增长12.0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按年增长6.68%;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按年增长18.79%。如果外汇储备增速持续降低,未来增加货币供应的工具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如果CPI能够稳定在1%附近,降低利率的空间也不会继续加大。
救市措施有助扩大内需
中国政府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性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源於华尔街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而且还会继续打击全球各地的需求,仍然有可能加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作为防止萧条的对策,世界各主要国家均採取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美国政府即将通过一个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此前中国政府率先宣布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不仅有助於缓解中国经济受到的外部冲击,还因为具有正面的外部刺激作用,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但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与世界其他经济体有所不同。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中央政府的改革措施有助於制度性地扩大内需。只要这些调动内需的经济政策能够部分收到成效,中国仍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力度过大 恐再吹大泡沫
从微观层面上看,内地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普遍致力於促进产业升级。只要部分地区能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就会装上新的发动机。这些改变有助於提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此外,中国的金融体系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较小,金融市场的回升也居全球之首。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并不需要同样力度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果短期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力度过大,有可能再次吹大国内资产泡沫,重蹈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覆辙。
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尚未完成,信贷制度尚不完善。过去两个月内地银行贷款的快速扩张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徵兆。尽管目前的贷款集中在铁路、电网、高速公路和地方基建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市场风险较小,但是仍然应该防止商业银行在回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同时,放宽信贷标准,导致不良资产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