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文献,很多关于临时团队或虚拟团队的文章,突然想到“临时的虚拟团队”能不能研究一下。
想先给“临时虚拟团队”做个定义,但可能还没法把它解释的特别充分,就给出几个短语或情境吧
1、临时组建的:完全为完成某一任务组建的团队,任务结束立即解散
2、虚拟的:完全陌生的团队成员,互相不认识,对对方的能力或工作技能水平不了解,工作场景完全在互联网上进行
其实这样的团队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某网络游戏,若干玩家随机组队,去打怪;再比如,某在线众包平台上,若干不认识的程序员共同承接一个APP项目。
这样的团队,尤其在出现工作失误时,会出现严重的责任推卸问题,而缺乏凝聚力。
再拿刚才的两个场景说:
网络游戏中,组队打怪,打输了,可能A玩家说,是因为B的装备不够好,攻击力不行;可能B说,是因为C的技术不行,那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C又说,是因为A不听指挥,自己逞强。。。。然后各自退出,重新组队去了。
众包项目中,app开发失败,程序员A说,B的编码太不规范;B说,C的bug太多;C说,A的程序写的太冗长。。。然后app项目搁置,各自走人,接别的项目。
总是相互推脱,最后往往一拍而散。
为什么就不能出现一些和谐的场景?
比如,网络游戏打怪输了,A说,B你的装备差一点,等我送你一个高级的;B说,C你的技术不过关,我陪你练;C说,A我建议你往xxx走更好一点。ABC一起说,好,我们共同努力,这一次输了不怕,下一次我们一定要赢!
再如,众包项目中,A说,B你的编码不太规范,我们统一一下,我给你发个文档;B说,C你的bug多,你写完发我,我给你检查;C说,A的编码有点冗长,我建议你xxx去编写。ABC一起说,好,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做出个改变世界的app!
其实说白了就是,当团队整体能力,不能满足工作任务需要时,临时虚拟团队宁愿重新寻找更有能力的队友,组建新的团队,而不是去想办法提升现有团队的能力水平。
从动机的角度说,临时虚拟团队的成员,没有把自己当成“团队”,他们觉得就是一起干事的一群人,干的好了,多赚点钱,干不好了,把责任归结给对方,认为对方不行,踢出局,然后重新找觉得“行”的“队友”。说白了就是,没有想着“提升团队绩效”,而是“找几个牛比的人干完活分钱走人”,一副“唯利是图”的样子,并不愿意支付任何“团队学习成本”。为什么就不能想想,“不管怎么,都是一个团队,队友不行,自己也有责任,让队友变得‘行’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临时虚拟团队,有没有必要培养团队凝聚力?又如何培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