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733 179
2009-02-24

刚刚看了刘继鹏教授的“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分外汇储备的戏剧性”。以此谈谈对此戏剧性文章的看法。

毛主席曾主张学术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如今这个日益民主的社会,人们享有更多、更广泛的言论自由无可厚非。但经济学领域的言论不比文学艺术的畅所欲言,因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君不见文学艺术家汇聚一堂的政府能拥有欣欣向荣的社会?所以经济学术的探讨,也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严谨性(以上参考一个网友的留言),一些面对社会读者的文章言论要做到尽可能全局思考问题(特别是民生的角度),更要用些大家能懂的语言去描述其中的精髓。而很专业不是经济学家们的错,拿出来唬人就是他们的错了。

首先谈谈分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出口企业转得外汇,在银行结汇,换回人民币。银行再给央行,这么一来,美元到央行内部了,而社会中的人民币增多了,最后导致通胀,不管严不严重,总之是老百姓的手中钱购买力下降了,所以外汇储备是我们全民的财产。下面是刘教授的说法,“我国的结汇制度决定了,各种贸易和面资本顺差形成的外汇一进来就会兑换成等额的人民币,而这个人民币是印票子印出来的。如果这些外汇储备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生实质性的作用,那么兑换出的人民币票子将多出实际中的需要,央行就必须通过各种票据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回收这些货币,或者要尽快把这些美元资产花出去。(绝对没有断章取义,下面是原文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afd100100d0kp.html?tj=1)”从 理论上来说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应该于社会需要的量相等,事实呢,如果央行每次能收回多出的货币,那么哪来的通胀?而相信大家记得07年的情形吧,央行不断组合拳对冲,整个利率的提高反而加速了热钱(外汇)流入速度,使流动性更加过剩。刘教授说的没错,但仅仅拿教科书上的东西出来似乎远远不够。

要说上面的东西还靠点普,再之拿个资产负债表出来说事,我连反驳的意愿都没有了,大篇幅介绍资产负债表是怎么回事,最后结论却是那些通过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现如果超印的人民币如果回来兑换回美元,而美元却没有了(照张维迎的方法发给老百姓了),会引发支付危机!!!!!!!!!!!!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读死书的结论。资本项目的输出可能会导致美元的回流,中国大部分外汇储备都是经常项目盈余,美国打了白条跟中国借了钢铁,服装,要把白条赎回只有还给中国对应的等价物。而多发的人民币理论上被央行货币政策回收,实际上已经混在社会中稀释了购买力(通胀)。再说张迎说了就发10000亿。哪里来的支付危机,居安思危?(请允许我今天的说话的刻薄,保证在以后的文章中不会出现)

而张教授的观点也不靠谱,刘继鹏教授有一方面说的也对,你发给农民美元债券有什么用呢,到美国SHOPPING?那也不能刺激经济啊。而发人民币等于没发。

 我个人比较同情张教授,他毕竟是站在了民生的角度冒着经济界之大不韪想替老百姓讲话(学术对立,我要说的并不是经济学界于老百姓有什么对立)。

 那么,外汇储备是大家的,真的不能分吗,我看也不是,只是缺少可行的方案而已。

下面我从金融角度想到了一个办法,太晚了,明天还有课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2-24 08:12:00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最基本的货币发行知识。

什么叫“而很专业不是经济学家们的错,拿出来唬人就是他们的错了”?

动不动拿民生和网上的支持率说事儿,又想搞文革式的辩论?

看来老张还真是有点学术背景咯,让我想起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看来刘教授要小心了。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4 8:45: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4 08:18:00

附上刘教授的原文,让大家看看到底谁的文章更有“戏剧性”,

谁在“站在了民生的角度冒着经济界之大不韪想替老百姓讲话”。

现在想当个说真话的小孩(哪怕不是说皇帝,连个小跟班也不能说了。)也这么难了。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分外汇储备的戏剧性

刘纪鹏

听到张维迎教授要分外汇储备“藏富于民”的主张,以为是在开玩笑。但两位与会者说:“这回真的不是开玩笑,不仅有定性还有定量,即1万亿外汇储备折合人民币7万亿,加上40%的国有股,折合人民币6万亿,合计13万亿,13亿人每人一万元。其中农村人两份,城里人一份。”据说,就这一方案,张维迎教授还和高西庆教授争论的很激烈。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分”的主张,得到了近80%网民支持。

其实,讨论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外汇储备该不该分,而是能不能分?

2万亿外汇储备是当今国人心中一道隐隐的痛。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美国持续恶化的金融危机,中国最大的风险就在与此。而面对这一风险,大多数人对其资产属性、构成和风险并不太清楚。这两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实在太快了,眼睛一闭一睁,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日本、俄罗斯、台湾、香港、韩国、印度的总和,并成了拥有美国外债1/3的第一大债权人。显然,热议外汇储备,既有现实性又有必要性。

其实弄清外汇储备能不能分的前提,先要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起。在市场经济下,不管是央行还是财政部,也不管是企业还是有住房按揭和信用卡的个人,其实都存在着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Assets)占用,是由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右边则是资金来源,是由负债(Liabilities)和自有资本(Equity)构成,其中负债形成的是债务性资产,自有资本则是权益性资产,二者构成了总资产。换句话说,资产等于负债加自有资本。而自有资本又叫做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或净资产,而负债则是他人权益(资本)。以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商业性银行的总资产高达60万亿,但法律上规定它的资本充足率,也就是权益性资产,只需要达到8%,也就是4.8万亿就能开张了,而其他的55万亿,则都属于债务性资产,主要来源是储蓄者的存款。

我国央行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则是一个特殊类型的资产负债表。

(转帖者删节)

表的左边是资产(Assets),而右边则完全是由负债(Liabilities)构成,其特殊性在于,这张表没有体现所有者权益(Equity),而是把相当于所有者权益(Equity)的少量自有资金220亿也放在了负债里。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正面是资产(Assets),其中外汇储备占了绝大部分(66%),反面则是负债,其中主要是储备货币(60%)。

值得指出的是,央行和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区别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是储蓄人的存款,而央行的负债来源,则主要是印刷机印刷出来的人民币和金融性机构存款构成的。

我国的结汇制度决定了,各种贸易和资本顺差形成的外汇一进来就会兑换成等额的人民币,而这个人民币是印票子印出来的。如果这些外汇储备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生实质性的作用,那么兑换出的人民币票子将多出实际中的需要,央行就必须通过各种票据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回收这些货币,或者要尽快把这些美元资产花出去。好在美元是世界货币,不仅可以在美国花,还可以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花,不仅可以买外国的金融资产和外国公司的股权,也可以买实物资产,拿回国内来用,才能平衡。而这些行为往往是由国家外管局伦敦或新加坡等地的分支机构以及大公司和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机构要出去买物或投资,也要来央行调剂、兑换美元,而央行则把人民币回收对冲,继续保持央行外汇资产和印刷票子的平衡。

因此,分央行的外汇储备资产,就如同把商业银行的资产分掉一样,由于这些资产大部分或者说全部是由负债构成的,把它分掉了,那么当存款人提款的时候又如何支付呢?而若把外汇储备分了,除无法支付金融性机构的存款,那些超印且发行在外的人民币,一旦回过头来兑现美金,发现美元资产没了,而央行又不能印美元,所以面临要么无法支付,要么人民币贬值,导致结构性通胀。显然,无论是分央行的外汇储备还是分商业银行的资产,如果要想把资产分走,就必须要带着负债走,否则就像试图分走一块硬币的上面,而又不要反面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是央行的外汇储备都一样是不能分的债务性资产。

退一步说,假如真能分的话,会发生什么?一是分的人拿到一万人民币等值的1400美金或美国债券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到国外去消费,要么去投资。尤其是8亿农民兄弟,那拿到两份绿票子的感觉,使我不禁想起了杨百万和我熟悉的另一位上海企业家当年到农村去以四毛钱的价格去从农民手里收到面值一块钱的国库券,掘得第一桶金的经历。假如这1400美金不值得大家去国外花,因为还不够出国盘缠,于是决定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在境内消费,就必须得先去央行把美元换成人民币才行,这样又把美元还给了央行。央行的外汇储备一点没少,而印刷的人民币却越来越多。制造一个“分――换――花”的无限循环,相当于种了一棵“摇钱”树。

显然,弄懂了央行外汇储备的资产属性是债务性资产,就会发现,其实讨论外汇储备该不该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回真的不能分。

我在学校讲课时,无论对法律专业还是经济专业的学生,资产负债表都是必修的内容。开始,总是有一些同学特别是女同学不重视,于是我就会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那些把财富作为择偶第一标准的漂亮的女孩子为什么常常被欺骗吗?因为她们不懂资产负债表。一见到那些拥有高级轿车,房地产和存款、股票的‘大款’,就以为碰上了富人。其实那些资产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可能是由债务性资产如银行或他人借款构成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故事,富人的资产减去负债,可能一无所有,甚至是‘负人’。所以女孩子若要把财富作为择偶第一标准去找对象,一定要看对方的资产负债表,不仅要看那张表左边的资产,还要看它右边的负债。这可避免‘赔了人还要倒贴钱’的爱情和婚姻风险。”

我记得在80年代中期,维迎曾提出“为钱正名”的观点。以后又亲耳聆听了于光远先生总结的一个改革顺口溜,大意是:若要向前看,必须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企业改革,必须强调企业应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你“看”的那个钱必须是“咱家”的,不能由于过于想钱就想到“人家”的钱去了。那很容易诱导犯罪倾向。如从银行骗贷和美国的麦道夫现象屡见不鲜。

所谓分外汇储备也属于打上了“人家”钱的主意。因此,忽悠分外汇储备的人要么是戏剧家的幽默,要么是经济学家的妙手偶失。而参与分外汇储备的人则要么是小偷要么是败家子。当然,支持分外汇储备但不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朋友除外。

本来这篇随想是想直接寄给张教授调侃一番,但未及,却见到他《埋葬凯恩斯主义》这篇更大胆的文章,这回真的感到有点沉重了,美国金融危机到底是凯恩斯“有形之手”导致的结果,还是斯密“无形之手”导致的结果;是政府放松管制的结果还是政府干预导致的结果,这是目前美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及其经济学家,与几位英美“海归”经济学家在美英等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上的理论分歧点。正可谓“沙老太太和阿庆嫂”自家人打起来了。阿庆嫂不满意沙老太太在自己家里不坚持斯密的经济思想,而搞什么救市,批评美国人动摇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而格老成了次贷肇事者。这事,如果仅是让美国人埋葬凯恩斯主义,那仅是经济学家之间的学术之争,不过是小事一桩。可问题就怕延伸到中国。正当中国政府扩大内需,集中优势兵力度过难关,“有形之手”在困难时期发挥优势的关键时刻,此时如果一边把国有资产(不含外汇储备)分掉,一边埋葬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有形之手”,那么中国政府率先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连外国人今天都在效仿的两大优势,就都丧失了,这样的玩笑可就真的开大了。

至于以后我们的市场经济是搞凯恩斯背景下的斯密理论还是斯密主导理论下的凯恩斯主义,我不知道。但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在探索中要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势所趋,不要去搞“不是你埋葬我就是我埋葬你”的尖锐对立。人类规律不可抗拒。还是老子说的那句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必太着急。迄今为止,谁能想到中国人自己的“摸着石头过河”一点都不比俄罗斯请美国人搞的“休克疗法”慢,可这真真切切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2009年既是关键的一年,也是敏感的一年。经济学家要捍卫自己的声誉,还真得从自己做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4 08:35:00

实事求是的说,刘教授的文章写的有点长了(当老师的人好像都有点这样的习惯),

长了就会句子多,句子一多,难免会被人找毛病,

下面这段话转自人渣经济笔记,各位可以看看其中关键的句子。

皇帝的新衣

这段时间经济学圈里的段子是张维迎和高西庆关于要不要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的争论。这之所以成为一个段子,是因为两人在争论一个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终于有人忍不住站出来公开说话了:中央政府大学的刘纪鹏说外汇储备根本不能分。谢谢!皇帝没穿衣服总要有人揭穿的,这个坏人让刘纪鹏当了。

没耐心读刘纪鹏文章的人,可以看我这里的简化版:外汇储备只是政府从企业和个人借来的外汇,放在人民银行而已,因此外汇储备根本不是政府的钱。说得更直白一点,政府拥有的每一分钱外汇储备,都有着相应的债务。分外汇储备,只会增加政府的债务。
 
我在不止一个地方提过这件事情,比如说这里:
 
“有人觉得应该把这些钱“花掉”,请记住,每花一美元,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上就会多出1美元(或者说6.8块人民币)的支出,如果中国把每年新增的外汇储备都花掉,中国每年会有几万亿人民币的财政赤字。”
 
然后还要纠正本博客一些非著名经济学家读者的几个可以原谅的错误:
 
1.货币是否可以自由兑换和政府能否干预汇率(或者维持固定汇率)没有必然联系。港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港币同时是保持和美元的固定汇率,这两件事情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2.日本经济下滑了12.7%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这是日本去年四季度的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折合年率)。如果按照相同口径,去年四季度台湾的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折合年率)为-22%(甚至更低,取决于如何进行季节调整,我这个数字是经过很复杂的季节调整后得到的,不是简单的X12就能给得到这个数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4 08:42:00

最后说一点:

很多人在上台之前,喜欢用“百花齐放+实事求是”来支持自己说话的权利,

上台之后就变了,这是经常见的。

(比如邹教授描述中的张教授,实情中谁是谁非不知道,我就不乱说咯。)

不过,用这句话来不许别人说实话的观点,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4 18:3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4 18:28:00
以下是引用qiaoweining在2009-2-24 1:40:00的发言:首先谈谈分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出口企业转得外汇,在银行结汇,换回人民币。银行再给央行,这么一来,美元到央行内部了,而社会中的人民币增多了,最后导致通胀,不管严不严重,总之是老百姓的手中钱购买力下降了,所以外汇储备是我们全民的财产。

这句话的意思莫非是:出口企业的产品也是“我们全民的财产”?

那么,你的东西,算不算也是我的财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