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手”的用处已经被经济学大家们阐述得非常之多。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放弃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没有否认过政府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两手并用”的做法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也是各国政府的实践。萨缪尔森说:“为了回应市场机制的缺陷,各国都采用了政府的看得见的手,以于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并用。政府控制一些企业(如电信公司);政府花钱于宇宙探索和科学研究;政府对公民征税并通过转移支付用于救助贫民;政府运用财政金融力量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制服经济周期”(《经济学》,萨缪尔森,英文版第14版,1992,P41)。
就在奥巴马总统的八千亿救市方案有可能在国会卡壳的时候,200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日前(2月11日)用“失控”一词来形容当前的美国经济状况。克鲁格曼表示,在他看来美国经济已经进入“失控”局面,自我复原机制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克鲁格曼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公共投资是最有效的应对危机措施。在新任总统奥巴马的巨额救市计划即将在国会表决时,克鲁格曼的这个表示再次为奥巴马总统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支持,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3/17002673282.shtml同时也把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做了一次放大。
从凯恩斯到克鲁格曼的国家干预理论,再到新旧两任美国总统的高调强力救市实践,民众似乎已经认可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现实经济在所谓的内部稳定器的自我稳定机制作用下一步步走向失稳。然而,由一直被市场看作是自身的对立面的政府出面收拾残局的循环轮回,难道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政府干预在近代主流经济学看来并不符合其规范性要求。刚刚卸任的小布什总统在谈及前一轮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时候也表示过,一旦市场恢复信心并开始增长,政府就会退出,不再干预。
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救灾式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虽然符合人们对政府具有的“救灾”义务和责任的认同,但是却与当代管理学的理论不太协调。当代管理学的思路是“预防为主”,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
假如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方面采信了管理学家的思路,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救灾式管理方式,就意味着政府要把现在用于集中治理恶化问题的巨大投入,分散出相当大的部分用于预防灾害的发生。这就是说,既然干预不可避免,战略上已经没有第二个选择,那么,战术上就要有所选择——如何干预。
干预就是控制,干预就是管理。因此,国家干预的技术性方法问题,可以参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来思考。
现代管理的要点是事先干预与控制,也就是“预防为主”的思想,而不是旧式的查找问题制定改正措施的“纠错式”管理。政府既然要熨平经济周期,就不能等经济周期走出剧烈起伏之后再去熨平它,而是事前消除其可能产生波动的原因。“熨平经济波动周期”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处世方式。
因此,政府对干预的技术性方法的选择,面临的是要现行的“救灾式”干预,还是要采用预防为主的原则。虽然说“危机干预”和“危机公关”等等词语和行当非常时髦,也必不可少,但是还是希望危机不要出现为好,还是要讲预防为主为上策。显然要使得思想转变到“预防为主”上来,这就要求“国家干预常态化”。因为只有常态化的干预才符合当代预防为主的管理学思想。
自斯密开始西方经济学就提出政府的职能是“守夜人”之说。但众所周知,守夜人或者更夫的口头禅就是“风高物燥、当心火烛”,就是一个提醒加预防的功能,守夜人是巡查员不是消防员,巡查员是要天天上岗,就是要预防为主尽早发现问题干预问题发展,而不是单单等待事故发生时去叫醒大家,不是像消防员那样等出了事故才出动。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守夜人的政府也要天天巡夜,而不是等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去拯救。
此前的帖子呼吁“按人发钱”要“常态化”,而不赞同以拯救经济危机为目的注资救市,其实也是源于一种预防为主的考虑。财富之水是注定要向洼地流淌的,如果不是常态化地下雨,迟早要出现高地干涸低洼积水的两极分化。退而求其次,即便是非常态化的下雨,也不能像现在这样直接将雨下到洼地水塘里去,这样处于坡上的人就会彻底渴死。虽然两种下雨方法都是最终雨水向洼地的富集,都可以满足洼地聚水的欲望,但是,对上山的居民来说可是大不一样了。
当然,常态化不等于完全化。当前的总体问题就在于,该管的没有常态化,不该管的反倒是完全化了。在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要常态化,政府要时时尽忠职守;而在政府职责之外就不能伸手过长。既不要全面的干预,也不要完全的市场。这个界限就在于反复强调的“需求两分法”所对应的领域划分——在民众的必要需求领域,国家干预和政府工作要常态化;而在民众的非必要需求领域要能放则放,任其自由发展——包括赋予企业垄断的自由。
常态化的国家干预,干预的着眼点是基本民生,不是面面俱到。
呵呵,人家说完了,你再说一遍还有什么意思?----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2544-1-1.html
再说了.那按人发钱就能够预防危机呀?
只要被你相中,他肯定就完蛋,你总算找到了一个水平相当的。连这种蹩脚的帖子你也相中了?
第一、那个标题就是废话。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叫做“积极的”。这样立论等于说“友好的人是朋友”。
第二、危机的根源和生产过剩没有关系。
其一,理论上,不论是斯密的那种在看不见的手指挥下的自由经济、还是建立在理性人概念上的自由经济,都不可能有生产过剩的局面出现。前者斯密自己已经论证过了,后者可以直接由生产者是理性人推出。
其二,实际上也没有“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生产过剩,因为供求量是针对一个时段的,不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在某个时点上没有供求量数据,因此不可能判断出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关系。简言之,均衡是一种存在状态,只能依靠存量来描述,而无法用供求量这种流量表述。现实当中,今天卖不掉的不等于明天卖不掉,这个价位卖不掉,不等于将低价位也卖不掉,只有价位不合适的没有卖不掉的。人类生产这么久,被扔掉的产品和被用掉的产品相比微乎其微。

注意一下这篇文章第一段:"一场经济危机,竟然使一些人重新举起了米瑟斯等人的极端自由主义的旗帜。在他们看来,唯有愈益广泛的市场自由才是治病的……行文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难道作者非得用下定义般的字眼说,"积极的经济政策是:......".你才能够理解吗?
凯恩斯的东西不是今天才有的。我对极端自由主义和完全市场化的批判也不是跟在你引用的帖子后边才有的。要说重复他人说过的话的人,是你这个转贴的。
没有关系?明明市场需要一万吨钢材,生产者却生产了两万吨,能不发生危机吗?
【明明市场需要一万吨钢材,生产者却生产了两万吨】,经济学从来不研究这种生产者,因此,也不会理会这种生产者遇到的什么危机。经济学不是替交换者某一方处理危机的。
你却问问斯密和理性人,他的证明和他们离开了信息是充分的假设,能行吗?而市场的信……作者也不会提出由政府建立信息收集发布的预警制度.和有选择的产业限制.
“完全信息”本来就是扯淡之说。规范的市场天然处处均衡、时时均衡。 政府要不要去建立信息收集发布的预警制度和有选择的产业限制,这要看民众选举政府的时候的期盼目标是什么。
你的其二是你的破<终结>里的观点,这我早就知道.前几天我就说过,不要提你的破<终结>
那你就用你的破理论来讨论嘛,干吗总是拾他人的牙慧?
你认为危机仅与一个……个的吗?你想说,多的我要,我带走,呵呵,你不怕馊了呀?另外,经营者这么干受得了吗?他不赔死!那是反正能够卖出去的事儿吗?包子没有成本呀?
你又要说了,包子放不住,房子,钢材还放不住吗?呵呵,这本是一个蠢问题,可是对你这种人来说,很难说不会当成一个正常问题而提出来,不然,你也不会有那段话.
试问,资金没有时间成本呀?而产品没有生命期呀?厂房生产设备没有折旧呀?
罗嗦这么多,就透出一个信息:你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供求量,也不知道什么是均衡。
按你的逻辑,反正早晚产品能够……是最后卖出去也赔死你!
你以为经济学是职业经理人或替厂商管账的呀?厂商死不死,后果人家自己担着,你着什么急呀?有多大的图谋,就要担多大的风险?人家那叫做风险爱好!!
按你的逻辑,次贷危机不应当发生啊!今天不还钱明天还,明天还不了后天还,这辈子不行还有下辈子呢!你应当告诉全世界的人,树立起你们的信心吧,长期来看,是不会有什么过剩从而危机的!呵呵,长期?长期人都死光了!
告诉全世界的人树立起信心,没错但是多余。担心长期大家都会死也没有用,人人都知道。经济学的对象是理性人,不要认为你自己比人家聪明。理性人构成的规范市场无须干预,我主张的干预不是针对规范的市场的。
被你相中的人会完蛋,你也无须威胁他。没有被你相中的人也会完蛋,你也不必安慰他。包括你也要完蛋,你也不用怕。
[em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7 20:53:43编辑过]
呵呵,又作妇人状,脸皮真厚.
不要侮辱女性,女性没有你的脸皮厚,以破坏自夸。
什么蠢话都敢说,要是没有这种生产者,也真就没有过剩了.经济学还挑张三理四去理会吗?美国何必要救市呀.中国干吗还拉动内需呀?内需一上来,张三李四全受益.呵呵----损你都损烦了.算了.
当然有这种生产者了,不过他不是经济学需要和能够关注的,而是留给你这种自作多情的蠢人关注的。
老美救市,人家是民主决策,救市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中国拉内需,如果没有张三李四都受益的按人发钱,只能是瞎拉。
呵呵,没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你那理性人怎么理性呀?有没有完全信息是一回事,以不以完全信息假设又是一回事.你为了辩护,宁可把拉出来的东西再吃回去.行,佩服!
我晕........
你晕了就少吃进去一点。
掌握完全理性的是神,人从来都不具有这种能力,但正常人都有理性。不像你这么没有理性。
啥是规范市场?信息不尽可能地充分,光规范有屁用!你的那个规范还管我生产多少产品吗?你管不了,我也不知道市场的准确情况,谁能保证不过剩或不足?还均衡,均衡个屁.你说民众选政府盼什么?你以为民众选政府时要直接看细节政策呀?而每一个民众能够在政府上台施政之前可以准确判断人们许诺有多少可行性呀?如果民众一次就弄准了,那岂不一劳永逸?余下的,不跟你废话,说多了你也不懂.
规范的市场就是自愿参与的市场。余下的,不跟你废话,说多了你也不懂.
也就闲着没事看哪个短贴子不顺眼哄你玩一会儿吧.
这么说你是看到那个帖子不顺了才转贴出来的?
来来来,那你就说一说你的供求量和均衡,我看你能搞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解释来.光放空枪有何用.
朽木不可雕,懒得给你说。前面说懒得听,现在又求人说,你神经错乱?
纯粹是放屁!那你还发贴子谈什么常态干预干什么!
你纯粹是瞎眼,没看到我在说国家干预不应该是为救市而是要为民生考虑吗?
这更是一堆废话.那么你到底是有理性人还是没有理性人呢?如果你是有理性人,正如前面所说的,你不全是废话?
我当然是理性人咯,你倒是有必要做个精神病学检查呀。
如果没有理性人.按你的话,那还哪有什么经济学?看来你的主张根本就不是经济学了?呵呵,我看也不是.
嘿嘿,这你就永远理解不了了——正是“理性人”概念让经济学得以有立锥之地然后变得百无一用。
我的这个帖子本来就不是经济学——恭喜你瞎猜还猜对了。
呵呵,我就相中你了呀~~~~~~~~~~~~~~~~~~~~~~~~~~~~~~~~`
相中我了?怎么没见你转贴我的文章呀?你可千万别转贴我的帖子,拜托了。
呵呵,你会读贴子不?我这里并不是在说女性脸皮厚,而是说你作妇人状而脸皮厚.女人辩论总想占口舌之利,不然,我们怎么总是吵不过她们呢.你就是这种人,无理也要辩三分,总要在口问上占便宜,不是妇人是什么?这并不是侮辱女性,而是女性天性如此.女性这样正常,男人这样便不正常.二者区别不懂吗?这是第二次说你了.记得上次还顺便送你一件连衣裙呢?怎样,还算合身吧?将来有机会再送你一件.这次免了.
再次警告你不要侮辱女性。什么叫口舌之利?人家那叫做理直才气壮、名正才言顺,你的叫做理屈词穷,所以你才会感到要累死了。
呵呵,经济学不关注过剩的问题,只关注民生问题,没有过剩,能出现目前你所谓要关注的此类民生问题吗?民主决策就不是经济问题啦?你可真行.救市当然是政治问题,但仅仅是政治问题吗?救市不通过经济手段可以吗?你既然认为对过剩者不予考虑,怎么要要按人发钱,即按人,不就有了张三李四了吗?你很有自己打自己的瘾哩.
规范的经济学应该是中立的,不会去关注交换者某一方。你所信服的、传统的、霸权成性的经济学当然是无所不管了。
生产过剩与否也不是享受基本社会权利的条件。
呵 呵,高见.按你前一个贴子所说规范市场时时均衡处处均衡.那么今天不均衡.所以不是规范市场,而不是规范市按你这个贴子话都不是人们自愿入的.那么试问,哪一个市场是政府拿枪逼着人们入的?说话在一点也没脑子.
现在的市场都有政府逼着人们进入的成分——因为政府都在推行完全市场化,都没有实现社保全覆盖。把人们的生存需求都赶到市场上去,就是一种逼迫。
人人都有活得了的权力——这叫做生存权。不能够让人们去市场上换取生存权。
呵呵,你可真行.民生问题是不是分配问题(你看来不会认为是生产问题了),而分配问题是不是经济问题?
民生问题当然是分配问题,但不是经济问题。分配的基础是公有制,公有的东西才需要分配;交换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的东西不能分配,只能自愿交换。连这个都拎不清,你可真不行。
那么你告诉大家,你这是什么学呀?我想这事不光只我好奇了.大家都会好奇的.这与你无关。我记得前一段时间你在与别人争论时,不喜欢对方涉及政治问题.误解。我只是不喜欢对方以经济学人的身份谈论政治问题。只是讨厌经济学霸权。那么,看来你这也一定不是政治学的了.那你来说一说,你这既不 关于经济学的,也不是政治学的,那是什么学的呀?这与你无关。既然人有一定的理性,而你说经济学只涉及理性人.那么,经济学只涉及人性的一部分喽?那么你如何把它分开呀.生产过剩是理性的结果,还是非理性的结果呀?理性就是行为与动机的逻辑一致性,就是动机的趋利避害原则。这和结果(如生产的产品有没有立刻卖出去)没有关系。销路不畅不是生产者的动机。你不会说是管理学吧?管理学还有分支呢?它是一个交叉学科呀?管理什么?监狱需要管理,企业需要管理.国家需要管理.....而管理的内容呢?然而,你现在说的是国家对民生的干预问题,而民生问题根本是什么问题呀?我看你到底如何把经济学与你的贴子划分界限.我已经说过这不属于一个经济学的帖子,分什么分?是你自己把它混为一谈的,你真菜啊。
自个贴你相中的帖子吧。

要慢慢学好才对,不要以破坏为荣了。冲你这态度,就接着回你的帖子。
规范经济没有好与坏善于恶的分析吗?有啊!经济学的问题都与价值判断有关。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关注啊,经济学就是研究交换的,交换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研究财富分配与制度建设问题吗?不应该研究!那是政治家的事情,别伸手太长。更何况.这里的对过剩恰恰是一种现象,不是你关注不关注的问题而是你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即想解决民生问题,过剩问题能够回避吗?你举出一个符合经济学意义的过剩现象来。解决民生问题是政治家的事,不是经济学家的事情。
只有进入市场,人们才能更加富裕,没有人不愿意进入市场,进入市场是为了更加富裕,但我说的是人的生存权的问题,是活得了的问题,而不是更加富裕这种活得好的问题。没有市场能够造就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吗?不能。没有市场能够产生比尔.盖茨吗?不能。而进入市场,就等于排斥社会保障了吗?不等于。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市场化充分得多,可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同样比我们现在充分的多.可见,社会保障与市场存在无关。说对了,所以不能把社会保障归到市场去,社保问题不能靠市场手段解决---这恰恰是规范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又说对了,研究的结论就是社保与市场无关,不要把市场弄成无孔不入。
自从有了国……问题是如何做的问题.这几句说得差不多,但和经济学没有关系,纯粹政治。
经济学的范畴不包括分配问题吗?不包括。即有市场分配,市场只有交换,没有分配。分配是单向价值流动,交换是双向价值流动。也有国家分配.再分配这个词听说过吧?你懂得什么叫做公有制吗?按你的说法,资本主义国家就根本没有分配这一词了!有,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公有部分,有公共物品。因为它不存在公有制这一基础啊错了.从而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没有民生问题了,错了因为它没有分配问题啊.又错了。呵呵.你连分配是通过交换实现的都不懂吗?分配不是提供交换来实现的。你家里没有酱油了,你娘会让你去买一点回来,也就是用钱换回一点,不会说“你去街上让人分配一点回来”。
----对方声明自己是以什么身份在谈政治问题吗?某人的身份标签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头衔是明摆着的。而你事发贴子之前声明你是用什么身份了吗?不用,我不是名人,说话自由。不违法就行了。怎么,经济人就不可以谈政治吗?可以。以一个公民身份较好。不要忘记,经济学事实上又叫政治经济学!过时了。经济学从来就不曾脱离政治.不是讲实证经济学吗?政治问题不是现实的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吗?所以是政治统领经济学,不是经济学统领政治。经济学恰恰就是蠢到自以为奴隶主。
-------呵呵,既然如此,那么产品过剩是理性的结果还是非理性的结果?请你举出一个符合经济学定义的过剩例子来。记住要用经济学概念论证它是过剩。经济学只涉及理性,理性必然不会有生产过剩吗?对,再次请你举例理性人导致的生产过剩。
既然你说不是经济学的贴子,那么总得有个这样说的依据吧?你就应不应分?我混为一谈了?你连依据都说不出来,那么混为一谈的你还是我呢?当然是分为“政治帖”嘛。连这个都要明说给你才能明白?
---------呵 呵,真不好意思,我就是相中你的了.我把你的观点贴到“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之后,大家反响十分强烈,这有何稀奇,我的文章被转贴的太多了。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不就是霸权经济学吗?受此毒害的人也不少啊,对我反对经济学霸权有意见也不奇怪了。
对了,知会你一声,我会随时把你的新高见贴到那个地方以飨网友,并注明知识产权为你张建平哟。
这样不搞破坏比较好,谢谢了。
对于张而言,事实(商品卖不出去)是存在滴;但是,名词(危机,过剩)是不必要滴.
纠错:商品卖不出去是假象,考虑时间和价格都能卖出去。
再次提醒注意事实:卖不出去而扔掉的和卖掉的比可以忽略不计。
恰当的名词是必要的。但值不值得经济学去关注是另外一回事。
于是,解决贫穷问题是很好办滴,只要发钱(按人头)就可以滴.
贫困是人为制造的,是要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办法的问题。
(我们要问,造成一个月工资五千元和一个月工资一千元的差距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后者被克扣了四千元吗?)
我说的贫困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你怎么知道1000元就是用来解决温饱的?
我们要奉劝一下张建平:鸵鸟政策是无用滴,你把脑袋钻在沙子里(无视存在或另起个名词),一切还会照常发生滴(产品卖不出去,过时,烂掉.还不起钱,没钱买面包).
你皇帝不急太监急,你问问他当初做出生产决定的时候怎么想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不能自己得收益让社会买单。
没钱买面包是不应该的,说明基本社会保障要覆盖到每个人。
最后再形容一下与张的讨论的部分问题----仅仅是部分:我们说,梨子是甜滴,他说,不,梨子是酸滴.争论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他把我们称为桔子的东东称为梨子了.
于是,他以此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话语体系,什么鸡蛋是带把滴,老虎是吃草滴,大象是会上树滴,狗屎是可以吃滴........
以上不过是你自以为是的自言自语。
最后,他得出结论.动物世界是和谐滴.再最后他推而广之,------西方经济学在他手中是可以终结滴.这句对了。

张先生,在此请教一个问题:
如:假如我是一家卖凉茶店的老板,在某个月的10号我卖出了100瓶凉茶,11、12、13号我都卖出去了110瓶,于是我预期14号也能卖出110瓶(我这么做应该算是一个理性人吧),但事实上14号那天我只买出去了100瓶,请问我这多做出来的10瓶凉茶的事实,在你的理论中是如何解释的?(说明需求是可变的这点我明白)(有点像西经里说的生产过剩这个东西,但我想知道你的理论是如何理解这么一个现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 22:54:41编辑过]
张先生,在此请教一个问题:
如:假如我是一家卖凉茶店的老板,在某个月的10号我卖出了100瓶凉茶,11、12、13号我都卖出去了110瓶,于是我预期14号也能卖出110瓶(我这么做应该算是一个理性人吧),但事实上14号那天我只买出去了100瓶,请问我这多做出来的10瓶凉茶的事实,在你的理论中是如何解释的?(说明需求是可变的这点我明白)(有点像西经里说的生产过剩这个东西,但我想知道你的理论是如何理解这么一个现像)
嘿嘿,你的问题并不简单,也不复杂。
首先你做老板去卖凉茶,绝对是理性人,卖茶为了赚钱嘛,趋利避害嘛。
你10号卖掉100瓶,请问是现做现卖吗?还是进的产品有库存?如果你是现做现卖的话,14号你就做100瓶好了。饭店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嘛。如果你是预先进货来买,有10%的库存不是问题,很多工厂都有仓库,库存率大得很,虽说零库存管理很好,但实现零库存运转的企业没有。
饭店今天进了两颗白菜,今天用掉了1颗半,他是不会说生产过剩的。你14号卖出100瓶,14号再次进货时少进10瓶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所议论的生产过剩,在我看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其实在西经理论上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西经只研究理性人,不研究盲目生产的傻子或赌博者。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会把你所说的凉茶日销量比预期的减少十瓶的问题当作一回事儿。那是你这个凉茶老板自己的经营问题,经营问题属于商学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经济学不是研究如何经商的,不是替厂商出主意想办法的。
张先生,在此请教一个问题:
如:假如我是一家卖凉茶店的老板,在某个月的10号我卖出了100瓶凉茶,11、12、13号我都卖出去了110瓶,于是我预期14号也能卖出110瓶(我这么做应该算是一个理性人吧),但事实上14号那天我只买出去了100瓶,请问我这多做出来的10瓶凉茶的事实,在你的理论中是如何解释的?(说明需求是可变的这点我明白)(有点像西经里说的生产过剩这个东西,但我想知道你的理论是如何理解这么一个现像)
嘿嘿,你的问题并不简单,也不复杂。
首先你做老板去卖凉茶,绝对是理性人,卖茶为了赚钱嘛,趋利避害嘛。
你10号卖掉100瓶,请问是现做现卖吗?还是进的产品有库存?如果你是现做现卖的话,14号你就做100瓶好了。饭店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嘛。如果你是预先进货来买,有10%的库存不是问题,很多工厂都有仓库,库存率大得很,虽说零库存管理很好,但实现零库存运转的企业没有。
饭店今天进了两颗白菜,今天用掉了1颗半,他是不会说生产过剩的。你14号卖出100瓶,14号再次进货时少进10瓶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所议论的生产过剩,在我看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其实在西经理论上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西经只研究理性人,不研究盲目生产的傻子或赌博者。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会把你所说的凉茶日销量比预期的减少十瓶的问题当作一回事儿。那是你这个凉茶老板自己的经营问题,经营问题属于商学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经济学不是研究如何经商的,不是替厂商出主意想办法的。
首先,经济学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与科学相距甚远。
其次,如果可以把经济学打造的比较科学,就像你所说,它也是如同数理化一样,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同样有一个如何使用它的工具。
人们是理性人,都在趋利避害,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就是为理性人的行为做注释,将其解释为“合理”,也就是观点宣传。所以,就其非科学的部分来说,属于观点宣扬,就其科学部分而言,作用非常有限。凡是经济学可以解释的,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基本上都能很好解释。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