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15 0
2016-02-04
  书摘:“科学”、“社会”的消亡



  市民社会可以划定国家行动的边界,活跃而强大的市民社会,是自由、民主不可缺少的条件……



  1949年,神州风雨起苍黄,这的确不是一般意义的政权更替而是社会的根本性变化。新的社会结构以国家所有制为核心,进行社会改造,这样,一切资源都为国家掌握。作为民间团体的中国科学社,自然也要被改造。1951年,已有三十五年历史的《科学》杂志停刊;1953年初,《科学画报》由上海市科普协会接办;1954年,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所有标本、仪器及工作人员分别移交、调往中科院有关研究所;1956年春,科学社的图书馆的全部图书、馆舍设备和购书基金交给国家;1956年秋,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的印刷厂合并于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编辑部合并到上海科技出版社,仪器部分则合并于上海量具工具制造厂;1959年,在“大跃进”“总路线”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中国科学社的所有房屋、图书、设备和八万余元的款项全部上交国家。这时,任鸿隽提出希望由中国科协再办《科学》杂志,不使其长期中断,但这个毫不过分的小小要求并没有得到实现……

  历史表明,当所有资源都为国家掌握时,“社会”必然消失。这样,如果国家政策正确,一切都可顺利发展;而一旦国家决策失误,诸如发生“大跃进”、“文革”那样的混乱,则无任何其他因素可以纠正或减低种种损失。也就是说,当国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时,社会可以作为另一种资源配置体制弥补国家的不足或失误。更重要的是,市民社会可以划定国家行动的边界,活跃而强大的市民社会,是自由、民主不可缺少的条件;社会与国家应是一种互相制衡又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使国家真正繁荣稳定。“现在观察一国文明程度高低,不是拿广土众民、坚甲利兵作标准,而是用人民知识的高明,社会组织的完备和一般生活的进化来做衡量标准的。”任鸿隽先生在近九十年前提出的这个标准,确是智者的真知灼见。

  (www.earm.cn/田成杰 2016-2-4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插图版),雷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本文摘编自《“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一文。
我的更多文章:
书摘:饥荒时期的“人造食物”(2016-01-27 00:32:52)书摘:当“谎言”变成“真理”(2016-01-23 00:28:58)书摘:“辫子悲剧”与所谓“传统”(2016-01-20 00:59:02)[转载]民主的台湾万岁(2016-01-19 23:08:01)书摘:河北师院的文化“跃进”(2016-01-15 10:44:54)书摘:宋美龄“感动”美国(2016-01-11 16:59:36)书摘:胡适要蒋做“三无”元首(2016-01-09 01:12:14)书摘:梁启超与“社会主义”(2016-01-02 13:35:50)书摘:郭嵩焘的“罪行”(2015-12-28 15:53:23)书摘:孙中山搞“一党治国”(2015-12-13 23:18: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