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公式、流动性滞存与增大政府支出
 
张国忠 
   商品流通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商品流通公式为:W——G——W,即商品——货币——商品。意思很简单,商品流通有两个阶段,卖和买。先卖掉自己的产品(这是商品变货币),之后,再买进自己需要的他人生产的产品(这是货币变商品)。由于社会分工,他买到的产品,要比他自己生产该产品更质优价(代价)廉。这样,参与社会分工的商品生产者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以更便宜的方法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产品。这一优势,使得任何社会都必然成为商品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 
  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人卖而不买,货币便在人们手中积存起来,就出现了流动性滞存。如果这些导致流动性滞存的因素具有普遍性、持续性,致使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卖而不买,以至于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使人们去增购商品,就出现了流动性滞存的极端状况——流动性陷阱。 
  实际情况比这里讲的要复杂一些。卖者主要是企业,而买者既包括个人(消费者购买消费品),也包括企业(企业购买投资品),还涉及到个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金融交易。个人把存款交到银行,银行则贷款给企业。当普遍卖而不买的情况出现后,消费者不买货,则企业产品滞销,进一步银行贷款风险增大,产生“惜贷”。这样,流动性滞存于个人、银行和企业,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不能对生产产生拉动作用。 
  一般来说,流动性滞存主要与家庭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收入和支出状况,盈余还是赤字;资产和负债情况)有关,特别是与家庭和企业对自己的未来收支的预期有关。如果目前财务状况不佳,并且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而支出会增加,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就要少花钱多存钱,多留一些“过河钱”。 
   目前欧美经济体陷入衰退,是在房地产泡沫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家庭和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因而经济预期不良、缺乏信心的结果。就中国来说,欧美经济衰退,导致中国产品的外需突然断裂,外向型企业及其员工首当其冲,随之扩展到整个经济,预期对这种由外需断裂而致的需求不足产生了放大效应。大家少花多存,企业“惜投”、银行“惜贷”,流动性滞存加重。 
   如果民间普遍卖而不买,则卖本身也就成了问题。按术语讲,就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这时候就要政府出面,通过发行国债,把在民间滞存的货币量借过来,并通过政府支出,把它花出去。这就叫扩张的财政政策,在中国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通俗的说法,就是政府替老百姓花钱,实现供求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因为这时民间的消费投资积极性不高,资本市场上利率不高,所以,政府扩大支出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以巨额政府投资作为经济振兴方案的主体,就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的。 
                                                                                                      2009年3月12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4 7:43: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