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619 0
2009-03-28

张健华: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7日 03:5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任晓 北京报道

  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审议通过,并在当前的时机推出,关系到国家战略,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上海是中国最有条件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张健华说,“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的事情,也关系到国家战略。”

  张健华表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很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金融中心其目的不仅是以发展金融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要以此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扩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以服务贸易、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而非传统的工业拉动经济增长。”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月,上海市工业生产仍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2.7%,而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3.8%。

  对于国家是否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张健华说:“应该会有一定的配套政策,要明确现有的政策哪些需要突破。”

  张健华还表示,上海是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城市之一,该业务正式推出“应该会很快”。

  ■ 资料链接

  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在19世纪,由于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国际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漂移到伦敦。然而在20世纪30-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英国作为主要参战国,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金融环境也极为不稳定。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纽约确定了其金融中心地位。但经过英国政府的系列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城的重要地位,目前伦敦仍被认为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在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向美洲转移,纽约也代替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时间上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JP摩根前及摩根时代,确定了纽约及华尔街在美国及美欧之间的金融中心地位;二是一战及二战时期对欧洲大陆及英国伦敦等旧金融中心的摧残;三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之后,美元成为居世界首位的储备货币;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技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五是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及萨奥法案的出台,即保证了其制度上的优势性。

  香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1990年,共有84家名列世界前100名的银行在港营业。外汇市场交易量居世界第六。香港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齐名的、在时差上相互衔接的世界四大黄金(206,-0.35,-0.17%)市场之一。

  东京:东京在日本自由化国际化进程中,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历了1955年至197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3年,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进入80年代,日本金融界开始了自由化的进程。随着自由化、国际化的深入,日本经常项目出现大量顺差,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国际资本流动随之加剧,东京的国际金融活动也随之活跃繁荣,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在东京设立分支机构。在自由化过程中,取消了对日元兑换的限制,日元成为国际性货币。(蔡宗琦 整理)

更多资讯:https://bbs.pinggu.org/X_AdvCom_Get.asp?UserID=38272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