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电子商务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取决于能否形成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对于农村市场的混乱状态,业内早有共识。不仅“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实,许多农村消费者对于网上支付仍然充满着抗拒排斥的心理,并且越是落后的农村,越难买到真货。
但作为挖掘增量用户最有潜力的市场,农村市场一度成为近两年电商巨头扩张的主战场。从最开始毫无技术含量的刷墙行动开始,“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的下乡标语迅速打通了渠道下沉的经脉。再到比拼乡村代理、政府支持以及农产品资源等,喊着“落后就要挨打”口号,上演真刀真枪的圈地运动。
2015年7月14日,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公布了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中央财政还将拨款20亿元,用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西部,特别是老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重点扶持,资金主要倾向于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在这200个示范县中,中西部地区占到了82.5%,贫困县占比超过了过43.5%,每一个示范县都可以获得1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2015年12月23日,深圳市京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企业简称:京兆电商;股权代码:204382)全面启动了全国“互联网+乡镇电商”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旨在全国的41,636个乡镇(街道)设立100万个“互联网+产品交易中心”,以达到产品服务的高速流通。并在全国范围的市(区)设立16666个座席的“京兆电商400全国服务中心”,以服务于本次启动的全国“互联网+乡镇电商”行动计划工作,服务于全国城乡创业青年及回流大学生申请设立“互联网+产品交易中心”工作和服务于中国亿万老百姓及大学生普及触网工作。
要建立一个机制完善的农村电商市场,形成双向流通的格局,首先需要解决信任问题,一方面是如何解决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让农民乐于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是如何改变假货横行的局面,让农民买的放心、卖的放心。其次,物流和补贴,都非常考验平台的实力,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如何打开农民的腰包,都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京兆电商的全国服务中心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片看起来很美好的蓝海市场,在各位参与者的耐心和实力的比拼下,最后花落谁家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