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曾提交提案,建议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研究者担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时机并不成熟。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正让位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紧迫性。
基于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的认识,我国也没有必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才去推进。20国集团伦敦峰会举行前夕,中国有关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言引起热议,人民币国际化随之成为国际政经界焦点话题之一。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出贡献.
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
经济观察报:目前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比较激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昌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的第三大国,外商直接投资每年实际利用资金大约800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中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经常项目顺差高达3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为1.95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经济的前三位。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然而,我国的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没有相应提高,至今未能成为国际货币,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贸企业面临汇率风险。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8%左右,然而对外贸易中使用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几乎全部为外汇,使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
二是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外汇。由于人民币既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更不是国际货币,在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导致我国对包括美元在内的外汇的依赖性非常大。1994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的发行表现为以中央银行收购外汇为主要形式,被动的货币投放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或回收再贷款的方式冲销基础货币的投放,运行成本非常昂贵。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同时,我国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高昂的,由此带来的汇率风险、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已经表露无遗。
三是丧失了货币发行收益。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不仅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而且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货币,也是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这就意味着货币发行国可以无偿地长期占有另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这是由当今国际信用本位货币的性质决定的。现在,通过国际货币地位无偿占有其他国家商品和劳务的比例大约是美国60%、欧盟20%、日本8%、其他国家和地区12%。
基于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的认识,我国也没有必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才去推进。鉴于信用本位制度下国际货币的标准是该货币具有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等三项功能,我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我国应该积极地推进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清算,并为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央行、银监会和商务部在积极组织引导外贸企业、商业银行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的同时,要建立经常项目下本币清算中心,确保经常项目下本币的流出和回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各类外贸人民币信贷工具,如在我国出口的买方信贷中,使用人民币作为借贷货币等。
第二步,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所谓开放金融市场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第二,是居民和非居民参与的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外一体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过渡性市场形态,短期外汇借贷市场的建立,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运用和外汇资金的筹措具有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积极意义。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建立,可以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清算服务。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对非居民的资格审查以谨慎为原则,以购买中国成套设备为主要目标,外国人民币债券应该遵循先私募后公募的步骤进行。
第三步,当我国调整结构达到既定目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时,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全面形成。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因此,当我国的经济总体规模足够大、对外经济的影响足够大、对外依存度却比较小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才基本具备。
当前还在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风险,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我相信,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