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对这些年吸饱了山寨机暴利的人是坏消息,对中国仍在自主创新领域里挣扎的IT人和IT企业是绝对的利好!
对中国的移动的运营商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些年,中国的移动运营商都是明查暗助的一种大力支持山寨机的发展策略,而每每面对公众指责就用“没有技术手段阻止山寨机”之类的话搪塞。现在其谎言已大白,难道已成为全球移动的老大--中国移动,居然没有印度移动运营商技术手段先进?居然这些年来对山寨机均束手无策?
这些年来关于山寨机有利于民还是有害于民的反反复复的电视、报纸的讨论,已经成为一场场政府、运营商的作秀,令人审美疲劳了。
我们只看到这样的中国电子行业的畸形发展现状:中国移动利润可以相比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总和,而电子百强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平均利润率3%,中国移动则一直高居世界级利润最高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自有品牌,自主创新的大手机企业一家家破产:厦新、波导、联想、康佳、TCL......而山寨机却每年100%地增长。
广大手机通讯业的中小企业和从业者,要么逼良为娼改做山寨机,放弃自主创新和研发,直接拿现成的仿货主板稍加修改或直接高仿出去。
这里面难度没有合谋吗?
中国的通讯产业,高度寡头垄断,买方运营商,针对G网长期以来的双方垄断。山寨机的野草狂发,最受益者是谁?中国移动!所以号称已在引领3G仍至4G的中国移动居然多年来对山寨机“束手无措”。
卖方也垄断,多寡头垄断,以诺基亚、三星、索爱为首的国际厂商占据至少2/3中国手机市场份额,而这些国际巨头就像IT界的微软一样对多年狂升的山寨机居然连个喊打声都没有。也正因为他们“直接被侵权者、受害”的集体失声,山寨机在知识产权上侵权的官司一直打不起来,山寨机更狂了。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掠夺性定价”,原义是指具有经济或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厂商,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在一定市场上暂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并在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的行为。
现在我们从市场的实际表现来分析中国的通讯市场是否存在“掠夺性定价”,可以惊人地发表山寨手机就是诺基亚等国际手机巨头在中国市场进行类似于“掠夺性定价”的工具!
诺基亚的手机5000块钱一部,针对高端人群,而差不多功能的诺基亚山寨手机500块钱一部。这500块钱就是掠夺性定价,它直接将技术和成本中间状态的其他厂商挤出市场。
正如,盗版的WINDOWS和OFFICE就是微软的“掠夺性定位”工具,盗版直接将技术和成本处于中间状态的中国自主软件产品和公司一网打尽!
至于山寨机为什么会有成本优势,大的方面雷同于盗版软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里不再详述。
山寨机在中国的疯狂发展,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技术和行政解决方案了!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中国移动、诺基亚、中国政府三者的合谋!
中国移动处于垄断地位,恨不得全中国都用着山寨手机,他好坐收通话费,不论黑的白的手机,都要给我交通话费,白的手机要守交通规则,哪有黑的跑得快呢?利益最大化,当然要对黑的睁一支眼闭一支眼了!
诺基亚,波导、联想、TCL、康佳这种有品牌创新能力的民族企业就他的竞争对手,生产山寨机的小作坊们只是他实行“清场”行为的工具。就像多年以前的富士、柯达胶卷鼓励水货胶卷进中国一样地热情,而中国的民族胶卷企业一年内全线崩溃。不战而屈人之兵,何其相像?
至于中国政府,特别是黑手机的发源地当地政府,总是用盗版有理、繁荣经济之类的理由默默地暗中“支持”着黑手机产业的发展,就像他们支持房地产业一样,短期的GDP为大嘛!他们仍在遵循“不管黑机白机,能发财的就是好机”。
感谢印度运营商,感谢印度政府对中国黑手机的大力封绞。说来惭愧,泱泱大国的中国,世界第一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对付不了的黑乱,居然要请印度运营商,印度政府帮助解决,需要跨国支持,在他国绞灭国内非法。
这则新闻,我们希望能对中国政府有所触动了,当前经济危机下,才想到支持创新,可是中国IT人,通讯人的创新因子,却早已被黑手机、盗版、水货----这种国际通讯、IT巨大的掠夺性定价工具“清场”。
所以,中国优秀的工程师多数只能从事以下受限的产业:
1 做国外品牌的OEM,ODM的开发---不需要创新和品牌,所谓的“代码奴”,“研发工人”。
2 要创新,就请背景离乡到国外去,加入别国吧
3 加入类似黑手机的仿行业
4 游戏
认识不少在创意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据说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不到百分之十,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最差的专业!并不是中国创意产业已经发展到头、人才过剩,而是这种环境中只需要做仿货的设计师,不需要创意的设计师。
这也是中国的软件设计、创意设计、甚至动漫设计一直发育不良核心原因,对比过去的日本、韩国,今日的印度,中国政府是否应该拿出点真格地重塑通讯人、IT人、创意人的信心?
居报道,现在印度不少软件公司在中国找人做外包开发,这种新闻是好还是坏消息呢?中国的软件人在中国垄断的IT环境下生存不了自己的软件公司,现在要靠印度的公司接单,自己又处于软件“制造”的最末端角色。
这种状况值得中国政府警惕和深思!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收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