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891 0
2016-02-28

GDP的由来及其批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 15:48 中国青年报


李锐之


    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以来,后历经1968年、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系统就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我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从1985年开始,我国就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等进行反复研究。国务院于1992年8月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我国实行SNA体系,GDP也成了我国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别说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连一般老百姓都十分关注。



  由于GDP作为一种核算体系内在的缺陷,对GDP进行批评的历史与GDP的历史一样悠久。在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就曾尖锐地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另外一些经典的批评包括“交换母亲”———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有两个母亲各自在家里照看孩子,则不会生产GDP;如果她们交换看孩子,每个母亲向对方付费,则会增加GDP,但是孩子却因为非母亲照看而增加痛苦。“破窗理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敲破一扇窗户导致GDP增长的似是而非的链式过程:敲破窗户可以为补窗工匠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玻璃店得以增加销售额,玻璃厂企业群面临做大了的市场蛋糕,玻璃厂工人购买力的提升将把破窗带来的经济增长驱动传递到其他行业去。



  此外,人们对GDP的批评还包括: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




以上标注红字的地方是待挖掘补充的信息。




另外其实我发这个帖子不是想说关于GPD的,而是想说:




我没念过大学,只是自学翻阅过一本叫《中国文化概论》的教材,其中 文化 分别是指向 纹理 和传承。




究竟什么是学术,我到现在还没搞懂,但我个人的角度,从文化来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独立性的角度上去记载纹理和传承他人。至于别人怎么使用和如何做决策,那是需要对方考虑自身的环境以及能力,让他自己去做决定。




很多事情我们是做不完的,做不完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留给后面的人继续去完成,就好像我们去接前人的接力棒一样。没必要让自己停留在无休止境的问题胡同当中,对自己以及对待别人都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认真的看待事情来龙去脉,寻找新的可能性,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