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著作如果具有数量描述和很浓重的政策应用研究色彩的话,其影响力则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Gregory C.Chow)所著、由Blackwell Publishers在2002年出版的《 中国经济转型》就属于这样的著作。邹教授曾经就中国经济改革出版过一部专著(《中国经济》,Harper and Row,1984,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该书不仅在中国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决策层亦常常被提及,曾经是海外研究经济改革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作为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的执行主任(美方委员会的两主席之一便是邹至庄教授,中方主席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我清楚地记得,中国的领导人,如江泽民和朱镕基同志曾经多次会见邹教授交谈中国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甚至和邹教授探讨过邹教授另一本著作《中国经济改革》第六章的内容。《中国经济转型》是邹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第二部著作,从宏观、历史、现实很好地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 邹教授长期研究两岸经济,造诣很深,曾经是台湾中研院院士,在海外被誉为“台湾经济起飞设计师”之一,在大陆是原国家体改委的资深顾问,他提出的计量经济学的著名“邹检验”,凡研修该经济学分支者,大抵是要学习的。美国密歇根大学曾经模仿美国体育界篮球NBA名星卡作出一套经济学家名人卡,邹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惟一榜上有名者。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改革和发展是经济一个阶段的主题,因此转轨(过渡)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些经济学说大多以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一般情况为出发点,对这类国家普遍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除了某些共同原理外,很多论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难以适用于中国。 本书在写作上遵循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理论规律,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邹教授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从事研究的时间很长,且长期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顾问,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本书的理论阐述,总是结合着作者实践的背景和经验性的思考,使得本书的理论创新多;而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及其结果反过来又给了这本书不断丰富、修正的素材。 本书从历史回顾入手,提出了中国现代与当代经济发展的难度,在考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后,作者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难题,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内部条件(如人口、人力资本、金融体系、消费、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与外部环境(如外贸、外资、西方国家的环境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国的制度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使用了数学方法及推导,以理、以论、以例、以数量分析贯穿全书,以朴实的数学语言来叙述经济现实,这就使得它能够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另外本书尽管大量使用了术语、符号,但却将复杂的经济现象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易于了解中国经济问题的真髓,这就使得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们可以通过本书的内容, 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要实现小康、达到富裕,在开放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发展是惟一的途径,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其他国已有的改革、转轨、发展经验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邹教授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对于参考、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会颇有裨益。”
——引自“译后记”
[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5-10-6 21:48: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