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看早恋
李俊
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早恋”就是中学阶段的恋爱。很多人都对早恋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甚至把早恋当作过街老鼠。其实很多人对早恋这个问题讨论,容易陷入一种先入为主,那就是武断认为早恋百害无利,然后想尽方法进行维护这个结论。有些观点,早恋很难有结果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爱情很难维持到婚姻;或者认为早恋就是青苹果,因此只有酸的,没有甜蜜。实际上,这些观点是无法站住脚的,并且是非常主观的。如果以能否走进婚姻来衡量恋爱的话,那么多数人初恋都是以分手而告终,那么是不是也不要初恋了。同时,所谓的青苹果,难道就无法品尝出甜蜜吗?
经济学对早恋的立场中性的,只是分析局限条件的选择。时间是稀缺的,早恋方面投入过多,必然挤压对其它方面投入。努力学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这就是一种回报。投入早恋,比别人掌握更多爱情经验,将来也有回报的。因此,如何选择,这就是看个人主观效用的评价。
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预期能够考上非常不错的大学。他相信自己考上大学,能够遇到更理想的异性,因此他克制自己感情,选择努力学习,这他来说是理性的。一个学习差的学生,他预期自己考不上大学,因此好好珍惜校园里爱情,对他来说也是理性的。实际上,不同人主观效用的评价不同,从而决定他们行为不一样。
事实上,作为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面临高考的压力,他们希望得到感情上的诉求,心灵得到安慰,因此发生早恋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有些老师却无法容忍这种行为,对他们严肃处理,或者批评,从而让他们早日离开早恋的苦海。其实,禁止早恋并不是对学生爱护,而是对他们的伤害。有些学生陷入爱情痛苦之中,他们需要是一种安慰和帮助,而不是一种惩罚。因此,通过所谓的行政权力禁止早恋,只是最大程度上约束了这种早恋行为,但是却严重偏离社会福利最大化。
作为中学生,要不要选择早恋,这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够在中学阶段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这其中还有不少人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因此,我们不要模仿别人的道路。其实,自己要不要在中学阶段经历一段爱情,那看成本就可以了。道理很简单,花一个晚上时间在谈情说爱,那么这些时间就不能做别的事情。因此,经济学看问题,永远离不开成本。
2009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