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是将价格表示为总需求的函数时,该价格为总需求价格,这主要针对消费(个人消费以及生产厂商消费)。将价格表示为总供给的函数时,该价格为总供给价格,这主要针对厂商(个人消费以及生产厂商消费)。针对同一种商品,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解出价格,该价格即代表总需求价格,又代表总供给价格,其隐含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


请先说说,这是哪本书中给的定义。

个人以为,这种说法之“盲人摸象”的程度也不低。
“个人收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把收入、需求割裂开去分析,更像“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本身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总有人认为自己才摸到了“全象”。

补充一句:忽略了收入与需求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上面所谓的“割裂”),只谈一句“个人或社会需求量受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就打发了事,这样的说法,谁都可以廉价地说上一大堆,所能表述的东西又算“象”的哪部分呢?

这里的“价值规律”,肯定不是马克思理论中的吧?
个人以为,马克思的说法,远远深厚于上述说法。

说了这些,不如先把你眼中的“西经中的需求规律”表述一下。


最后一句话说得好。
只不过,最后一句并不是可以把自己标榜为真理的充分条件。

你的“需求”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如何定义呢?
如果“需求”的大小,反过来还要用“价格”与“商品量”来解释,这种概念,就省省吧。

马克思什么时候说过这里所谓的“不变”?

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呢?——我真怀疑你的逻辑水平。
你既然都把“价值”与“价格”说到一块去了,又谈什么“谁围绕谁”呢?
语无伦次,逻辑混乱。

这里,还真得对“指导实践”较个真。
什么叫“指导实践”?
这个问题说不清,你说“不能”,我说“能”,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说西方经济学是门科学,请用逻辑推理来论证,用实践来检验,用事实来说明
如果说西方经济学是伪科学,请用逻辑推理来论证,用实践来检验,用事实来说明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论证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看不见的手 ;2-价格的变动机理;3-以讹传讹的西方经济学。(511西经末日上不去)
上博客:http://lzzscsj.blog.163.com/

说“西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是谁先提出来的判断呢?
谁提出来,就应该由谁来证明吧?
A提出来a,便可以让B去证明a?
(莫非,你又要使用论坛上惯常出现的“强盗逻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4 16:51:20编辑过]


这种空洞的说法,连三岁小孩子都可以朗朗上口几句。
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你想听这类说法,我可以送给你一大堆)

--------------------------------------------------------------------------------
辩论不是争论,要尊重事实,也要拿出依据。我一是拿出依据,二是经过实践检验,三是有文章可供评判。希望不要用西经来辩论,请用逻辑推理和事实来辩论。
经济(学):社会活动中的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或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从事的社会活动(的科学)。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经济规律:经济向最大经济利益方向运动。
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向最大商品利益方向运动。其中,最大商品利益是买卖双方最大商品利益的动态平衡利益。
规模效应:商品经济与自给自足经济形式相比较,商品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由此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人们主要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水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专业化分工得以强化,市场经济规律得以充分显现,经济效益显著。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使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协作能力加强,商品的成本降低,性能提高,这种通过效率大大提高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称规模效应。 
商品:商品是需求的表现形式,需求为实,商品为虚。商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价值:需求对商品的真实接受水平。价:位置。值:实际数值。(价值构成:成交价+使用价+剩余价)
价值规律:
1、需求一定时,商品量与价值呈反向变化; 
2、商品量一定时,需求与价值呈同向变化; 
3、价值一定时,需求与商品量呈同向变化。 
  
  
价值= 需求(水平)/   商品量 ,最大商品利益=单位利益×商品量 
  
 (  图在原创版块,水平有现,发不上来)
高端消费:古董、藏品、现世极品珍宝(商品量一定,不适用规模效应)。
高端消费:古董、藏品、现世极品珍宝(商品量一定,不适用规模效应)。
中高端消费:地产(中心地段)、商用珍稀动物、植物(如牛黄),(商品量逐渐减少,适用规模效应)。
中端消费:住房、汽车,(商品量可增加适用规模效应)。
中低端消费:家用电器,(商品量可增加,适用规模效应)。
低端消费:生活用品,盐、醋、米、面,(商品量不再增加,不适用规模效应)。
消费目的:购买商品使用为消费目的。
购买规律: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
消费者(商品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需求、中间商品(设计、机械加工、物流等)、消费品(商品)、需求。 
需求的层次
基本(生存)需求:人们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保障。
安定需求:人们抵御外界自然或人为侵害,以及社会内部侵害,寻求生活安全和稳定的基本条件。例如,军队、法律系统、民政工作等等。
市场需求:在基本需求和安定需求的基础上,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品交换所满足的需求。
市场需求三层次 
1、功能需求:人们对商品基本功能的需求如粮食,解决饥饿,黑白电视供观看。 
2、品质需求:在基本功能满足后,人们对商品的品味,质量更高一步的需求。如对大米、彩电、等离子电视的需求。 
3、个性需求:在品质需求满足以后,人们对商品的款式、色彩的个性化需求。如对手机款式、色彩变化的需求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7212-1-1.html
     释义; 商业原理是经过五年对市场的分析、观察,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对市场经济特点和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描述。商业原理产生于1997年,经过十年多的时间和事实检验,被证明简洁、可靠、实用。在对商品、价值、需货币等基本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只需要用三个参数,就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作出基本的判断。具体参数如下:
1、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其中,规模效应和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变化定势,常常被直接采用)。
2、需求层次(需求定位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货币(根据货币的所处状态,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商品。商品是需求的表现形式。需求为实,商品为虚。商品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举例来说,现在我们都使用手机,但十几年前的BP机用户到哪去了?BP机现在还卖给谁呢?可见,对于BP机这个产品来说,由于需求的变化,导致了BP机不再成为商品,而被淘汰出市场经济。美国的猪“下水”在本土无法销售,因为美国消费者无此食用习惯。但出口到中国就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美国的市场经济再发达,也解决不了没有需求的产品销售。
      由于需求的总和是是由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相加而成,有量的限度。所以,一旦商品的产量大于消费量,那么剩余部分的商品,由于需求的饱和,只能被闲置,转为它用或浪费掉。对于从事市场经济的工作者来说,既要勤勉,又要保持智慧和观察。否则,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往往会走入勤劳不致富,增产不增收的市场尴尬境地。
规模效应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对一个扣件厂进行过调查。他发现,扣件厂把扣件生产分成18道工序,这样,生产效率提高了几百倍、几千倍。客观上,降低了产品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在我国,格兰仕微波炉在全国上百家厂商的激烈竞争中,率先降价。价格由上千元降到千元之内,以至最后降至500元/台—299元/台。最后,市场上只剩下格兰仕唯一的国内品牌。现在,格兰仕已是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从结果来说,胜者为王,无疑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降价有如何能赢得市场,究竟是涨价有利,还是降价有利。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优胜劣汰是市场铁的法则,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占有市场和企业赢利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以国内微波炉市场,有十家同等级的厂家竞争为例。假定每家各占10%的份额,售价在2000元,利润率在20%。如果格兰仕率先降价,利润率在10%。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价的,其销量也逐渐上升。假如其销量增加200%,则利润总额为10%×300%总量,利润值增加50%。如果格兰仕将产量扩大十倍,用机械取代人工。由于效率的提高,成本降低(比如说降低10%)仍以10%利润率销售。这个售价已是其余九家厂的成本价。这样,在其余九个厂家还在坚持自己利率的时候,市场已经发生倾斜。再加上更低的销售价格,使部分原先难以购买微波炉的消费者能够接受。越来越低的价格,使得国内微波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扩大的市场规模,又更加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各岗位专业化的分工。而专业化又更加提高了工作效率。不断的降本;促进不断的降价,不断的降价促进不断的降本。这种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市场良性循环方式,属于一种市场特定的变化——规模效应。1996年长虹彩电降价促销和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的降价促销,都是规模效应的具体表现。就连代表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也是为了适应纺织品市场庞大、人工过于密集、成本太高、迫切降本的需要而发明的。蒸汽机发明后,机械大量取代人工,成本迅速下降,市场竞争力增强。通过微波炉价格与销量的变化关系,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需求一定时,价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
拍卖现象
      拍卖是通过竞价的方式,以最高价格成交商品。这种商品通常为艺术品或藏品。其特点一是稀有,二是不可复制。透过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以最高价格成交商品,商品出售者获得了最大利益,而竞拍的胜出者获得了商品。双方各取所需,各自获得了满足。拍卖方式使拍品获得了最高价格,但最高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整体形势上升时,购买水平整体提高,最高价格也相应上升;当经济整体水平下滑时,购买水平下降,最高价格也相应下降。最高拍卖价格是高是低,竞拍的结果一定是当时的最高价。所以,根据拍卖的现象,伴随着需求水平的整体变化,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商品一定时,价格与需求呈同向变化。
食用盐的市场现象
      在古时乃至清朝时期,还一直存在着食盐专卖现象。一是因为当时生产食盐的能力较低,食盐相对短缺;二是因为食盐是生活必需品,缺乏食盐的摄取,人会没有力气,食物乏味。所以,食盐是官府专卖。专卖后,通过盐税来提高官府收入。如果贩卖私盐是犯法的。
      而如今,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食盐供给力量大大高于食用量。由于食盐提取技术简单,再向以前社会那样,以食盐专卖获取高税收,已难以控制。所以,现在食盐是平价销售。由于库存充沛,市场需求一旦增强,供应量瞬时增加,所以价格平稳。由于食盐价格平稳,所以在需求产生变化时,产生了另外一种变化。即随着冬季腌渍食品增多,盐的销量增大,价格不变。过了冬季,人们正常食用食盐时,食盐价格不变,但销量相对冬季减少。所以,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当价格一定时,需求与商品量呈同向变化。
通货膨胀的市场含义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金圆券,使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信用代表,有多少商品,货币的价值就与其对应。在商业运行结构未变和社会商品总量相对平稳时,大幅增发货币,投向社会,造成了货币信用价值丧失。金融紊乱,商业运营秩序被打破。由于货币的流通媒介作用大打折扣,商品流通被阻滞,社会经济发生倒退。
      由于货币进入流通后购买了商品,就是说在原有商品量基本未变的情况下,商品被新增发货币所据有。社会性财富发生转移。可以说,解放前夕,上海地区所发行的金圆券,实际上是国民党政府(货币发行部门)用印刷出来的纸币窃取了社会财富。所有商业、企业、市场经济的从业人员及货币持有者,其资产都被盗窃,资本被掏空。所以,通货膨胀的含义,实际上是用印刷的货币对社会财富的一种盗窃行为。而盗窃者却往往是政府。如果政府投放货币的本意是发展经济,因对货币和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也造成了通货膨胀,那是属于一种失误。
通货紧缩的市场含义
      通货紧缩是指全社会的市场运行结构和商品量动态平衡结构未变,但全社会商品价格全面下跌的市场现象。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社会需求瞬间骤降,造成商品供应瞬间相对过剩而造成的。为了把过剩的商品卖掉,只能降价销售,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例如,1996年,中国市场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政府通过货币紧缩政策,限制全社会、尤其是房地产的过度膨胀。房地产业由于无后续资金支持,但又不愿意在建的项目停工报废,所以继续施工,通过完成项目以便赢利或回收投资。这样一来,由全国房地产开始的债务式经济运行,造成了全社会的三角债。由于全社会房地产商品量的逆势增加,而货币的流通量不足,最终导致社会运转减速。由于商品量对应于需求量瞬时增多,货币缺乏,形成了全社会商品物价下跌(价值=需求/商品量)。在全国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因货币短缺而产生的以物易物的市场返古现象。实质上,是经济运行倒退。
      还有一例,即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我们暂不去追究当时美国的市场形成原因。1929年,美国股市投机达到颠峰,美国国内的资金和国际市场上的美元大量涌入美国。在资本市场,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买入股票,买空卖空。加上美国信贷和信用消费宽松,人们预支未来的钱去进行消费和投机。在股市崩盘后,根据投机市场有90%的人亏损的概率,可以算出,大部分投机者资产缩水或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即使是储蓄居民也受银行破产拖累,资产受损。由于全民资产瞬间缩水或破产,造成全社会的总消费能力下降,商品总量相对过剩。许多工厂停止生产,以消化成品。而牛奶、西红柿等食品,由于瞬间相对过剩,不能保存,最终被倒入大海。美国的国民总产值下降二成多,有25%的人失业。同样,根据价值=需求/商品量,商品量不变,随着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从而引发美国全社会商品通缩,美国经济运行发生了倒退。
市场经济的自运行方式
      如果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企业、商人合法利益受国家保护,那么,也会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必然因素。我们以粮食为例,在粮食丰收年,粮食富余。根据价值=需求/商品量,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如果粮食欠收,根据价值=需求/商品量,粮食价格上升。但在粮食断缺时,实际上粮食价格是飞速上涨。有投机商看到粮价上升,大批囤积粮食准备倒卖差价。由于投机商的投机,会导致粮食人为短缺。有更多的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倒卖家产去购买高价粮;也有更多的人要忍受饥饿的痛苦。商人的目的是牟利,他们并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所以说,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弱肉强食的经济,它的自由放任发展必将对社会的和协安定带来严重损害。
      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另一方面,即使排除投机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规模效应,产品的性能提高、品质稳定、价格下降。一是通过低价格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使更多的消费者能购买得起低价商品,满足需求。这是市场的社会积极、进步意义。二是同行业大部分人由于被机器取代,而被淘汰出局。这部分人又失去了工作机会 ,减少了收入,不能增加社会消费,生活出现了困难。只有通过新产品、新行业的开创,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全社会专业化分工加强后,规模化、集约化企业越来越集中。一个行来中往往只存在3—5家大型企业。由于效率大大提高,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商品品种的大量丰富,才能有效地消化失业人员。另一方面,商品的丰富对从来人员的技能又提高了要求。事实上,随着资本、规模、集约的不断升级,普通工人的失业人数越来越多,劳动力价格也越来越低,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活力,其自由竞争的确给优胜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并不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幸福。所以说,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看来,只能肯定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并不能认同市场经济对社会和谐进步有全面的贡献。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7214-1-1.html

你眼中的“事实”,离不开你既定的知识背景与理论框架。
“逻辑推理”,也离不开前提,前提从哪里来?怎么理解前提?仍离不开你的知识背景与理论框架。
反驳一种理论A的关键,恰恰是根据A理论自身的逻辑推出相悖之处——A理论中蕴含着逻辑上的悖论,或者,A理论背景下的“事实”与A理论不相容;而不是用B理论背景下的“事实”去说“A理论与B理论背景下的事实不相容”。
OK?

反驳一种理论A的关键,恰恰是根据A理论自身的逻辑推出相悖之处——A理论中蕴含着逻辑上的悖论,或者,A理论背景下的“事实”与A理论不相容;而不是用B理论背景下的“事实”去说“A理论与B理论背景下的事实不相容。
OK?”同意。看看西经的矛如何刺西经的盾,而且取得矛、盾双赢。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7348-1-1.html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