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688 0
2016-04-18
  (一)2014年智能交通产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也在加速增长。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246亿元,同比增长25%,2010年到2014年复合增长率为24%。2015年上半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合计达110.2亿元,同比增长近20%。机构预计,随着多项政策持续加码,预计未来10年我国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1、项目数量增长74%。按项目包数,市场竞争机会来看,2014年Q3季度项目数量为2262项,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74%。其中北京、安徽、河北、湖北、湖南、江西、辽宁、青海、宁夏、上海、云南、重庆等地区项目数量翻倍增长,湖南、青海、上海三个区域更达到了300%以上的项目数量增长。
  2、千万级项目数量增多,项目平均规模减少。给市场留下低增长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投资规模的项目减少,能引起广泛关注的项目减少了。2014年Q3千万级项目数量同比增长87%,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但Q3千万级项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仅为11%。2014年Q3千万级项目平均规模为2200万,而2013年Q3规模则为3700万,同比减少了近70%。2014年Q31亿规模以上项目1项(2013同期1项);5000万规模以上项目为2项(2013同期4项);3000-5000万的项目为11项(2013同期项8项);3000万以下规模项目数量是增长最多的。千万级项目数量的增多保持了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整体走势利好的延续,而项目平均规模的减少,则可以视为投资环境恶化的影响。
  3、与千万级项目平均规模减少相同,2014年Q3整体项目平均规模减少了25%。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小单子得以出现。
  在政府资金紧张但建设需求依然旺盛的环境下,同样是企业垫资为主要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比2013年之前,智能交通市场中众多的单独BT模式、BLT模式在掠夺性市场进入方面筑起了更高的门槛。
  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基本是多领域建设内容,业务跨度比较大,城建企业的资源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承建企业或自身有多业务领域经营能力,再加上比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分担自己不能承建的细分领域建设工作;另外一类模式是企业背靠上级集团公司,能组织集团业务力量,整合兄弟公司业务,实现项目的建设完成。
  此外,智能交通的“互联网思维”正在越来越明显。
  智能交通发展方式正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以来,互联网的体验型应用越来越渗透到智能交通中,业界越来越看重客户数量和客户“黏性”;电子商务与智能交通的结合使得出行者的驾驶体验与购物和消费服务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智能交通服务跨出了交通的边界,给了用户全新体验。
  交通运输行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学习借鉴当前势不可挡的互联网思维,更多地以企业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更多地通过免费模式赢得用户和市场发展动力,更多地从服务对象和用户体验角度考虑行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在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不可没。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更充分地体现,才能推动ITS产业“更上一层楼”,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所表现。政府要更多地考虑政策创新,考虑政府信息公开,考虑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考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而企业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和服务创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和社会资本参与智能交通的建设与运营,还应健全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支持和引导智能交通领域里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的大企业以及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项目“政企合作模式的全国综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应用示范”2014年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正尝试以“政企合作”模式提升公众出行的智能化水平。
  车联网的发展应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车联网终端与服务的销售无非是两种模式,即采用“互联网思维”的免费模式和传统汽车销售的收费模式,前者终端用户不需要自己买单,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分享收益、广告推送第三方买单、挖掘数据资源新增收益等方式“消化”成本,而后者需要终端用户买单,通过提高汽车的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让用户获得核心价值愿意买单。在市场导入期应采取免费策略,建立用户群;其次,通过提高车辆安全性、经济性的深度应用,让用户体验车联网的核心价值,提高用户忠诚度。只有在确立客户黏性后,车联网企业才能按服务深度分层收费。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体验型应用越来越渗透到智能交通领域,“用户体验引领智能交通发展”成为共识。例如,智能手机是最方便的人机接口之一,“指尖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地进入ITS领域。为使用户体验得更好,百度在出行服务中除了基本的交通信息外,还加入了气象、餐饮、旅馆、旅游设施、修车、加油,甚至是医疗、教育等信息。集成应用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特征透析
  产品、技术的基本没有唯一性
  在信息发达、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企业快速增长,资金实力有力支撑研发投入的生存环境下,企业的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很难具有唯一性,或者这种唯一性的时间比较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一个新产品研发生产出炉到被用户接受、采购,技术和产品会很快被同行业企业复制。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存状态使这种复制的速度远快于用户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因此,虽然对于整个智能交通行业水平来说,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但对位于行业前沿的企业团体而言,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整体水平较为平均,没有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重硬不重软,重建设不重售后服务等情况开始转变
  以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的建设,满足管理需求的建设上。硬件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软件份额相对很小,甚至在一些项目中软件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在项目建设的投资中,注重设备的购买和安装,对系统和设备后期的维护维修缺乏资金支持。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时间尚短,整体上而言,已经上马的系统和设备维护维修的问题还没有爆发,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我国智能交通建设较早,速度较快的城市已经开始面临设备的更新和换代,日常维护工作量也较大。这些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系统设备日常维护的重要性。重硬不重软、重建设不重售后服务、重管理不中个性化服务的现象已经开始有所转变,部分城市每年开始有固定的专项预算投入。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市场从“建ITS”到“修ITS”的转变应该引起关注。
  资本浪潮依然高涨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对于智能交通行业的很多企业而言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壁垒。近年来,智能交通行业单项目投资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个别城市的个别项目可以达到1、2个亿左右,2、3千万的项目在一线城市更是很普遍。营业收入5000万,净利润10%的条件对于众多智能交通行业企业而言很容易达到。哈尔滨新中新、上海电科、易华录、南京莱斯等企业正在准备或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还有一些企业在着手准备上市的工作。就目前行业发展状况而言,企业上市带来的资金、管理体系、并购行为将肯定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市场集中度也将提升,市场向逐步整合的方向发展。这一轮由2009年浙江银江科技以城市智能交通概念登陆创业板为开始的行业资本浪潮还未达到高潮,未来1、2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行业巨头进入资本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