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说法]----伦敦商学院教授:贬值不一定带来资本外流
全球长期的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调整会缓解汇率下跌可能造成的大规模资本外流
学术研究显示,由于全球投资者“参照基准投资组合”(portfolio benchmarking)的资产组合调整实践,货币升贬值往往与股市估值和资本外流呈负相关关系。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波特斯(Richard Portes)在近日表示。
他称,本币贬值并不一定带来资本外流。他的妻子、同为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的Helene Rey曾在几年前与合作者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探索货币升贬值与股市估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他表示,这一结论也很符合直觉,本质是因为投资者“参照基准投资组合”(portfolio benchmark)的普遍做法。
他解释称,假设一个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预先规划、持有的资产配比为90%人民币资产,10%美元资产, 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资产占比上升,为了保持原有的资产组合配比,投资者会希望卖出一些人民币资产,买入一些美元(外币)资产,让人民币资产的占比重新回到90%。这带来资本流出中国,股市价格出现相应下跌。
波特斯称,他妻子的该篇论文对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多数国家结果确实如此:本币汇率贬值,本国股市估值升高,资本流入本国;反之亦然。例外只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两个与大宗商品联系紧密的国家。
所以放开人民币汇率,并不一定会看到资本外流。他说,除非市场普遍认为该国货币汇率存在较大程度的高估,贬值催生羊群效应。不过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全球长期的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调整行为也会缓解由于汇率恐慌性下跌造成的大规模资本外流。
波特斯目前是为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主席,也是负责欧洲范围内审慎监管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 )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曾在1992年-2007年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秘书长,是经济学家凯恩斯之后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人。
他曾撰写不少聚焦衍生品领域的论文 。就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使用,波特斯建议,中国一定要在监管机构对这些衍生品的敞口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发展它们。
在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对于一些衍生品的风险敞口、回报以及背后的抵押品极不了解。他说,中国有那么多聪明的金融从业者,完全有能力开发出、使用与西方一样复杂的衍生品。
“尽可能采用普通(plain vanilla)的衍生品,”他说,而非更为复杂的“平方”、“立方”衍生品。他以裸信用违约掉期(naked CDS)为例称,持有者并不持有该衍生品背后的金融产品,对于背后的金融产品和相关风险完全不了解,基本是纯投机的行为,这会扩大对市场的冲击。此类信用违约掉期应该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