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劳动价值量概念成因的分析过程
人通过劳动解决生存问题,人解决一切矛盾的行为都要通过人的劳动实现。劳动价值量的概念产生于人解决矛盾行为对劳动量价值的承认过程之中。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是对人解决矛盾的劳动行为进行定性分析,产生劳动行为的定义。
“人消耗体能的行为不一定都是劳动行为,如锻炼身体的行为、做游戏的行为等。人消耗体能的行为只有在以解决生存矛盾及其相关矛盾为目的时,才能够称之为劳动行为,如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行为、研究技术的行为、搬运商品的行为、生产产品的行为、安装设备的行为、学习技术的行为、维护安全的行为等等。”
其次是对劳动行为消耗的体能进行定量分析,产生劳动量的概念。
“儿童、老人与青壮年之间的体能素质差异很大。体能素质的大小可以通过可持续阅读与思维时间、可持续俯卧撑次数、可持续引体向上次数、弹跳高度及可持续次数、短跑速度、长跑速度等参量来衡量。单个人单位劳动时间消耗的体能称为劳动能耗单位,劳动能耗单位可以作为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的计量单位。如果劳动能耗单位是指单个人劳动一小时消耗的体能,劳动行为的体能消耗量就可以表示为计时工数量或工时数;如果劳动能耗单位是指单个人一天劳动八小时消耗的体能,劳动行为的体能消耗量就可以表示为计日工数量或工作日数。计时工数、计日工数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称为劳动量。不同种类劳动行为的劳动能耗单位存在差异,因而每种劳动行为的劳动量应当用工种来定义,称为工种劳动量,表述为某工种计时工数量、某工种计日工数量等。”
“劳动行为的体能消耗量也可以用单个人获取单位劳动成果消耗的体能为单位计量,表示为计件工数量,通常也称为劳动量。用劳动成果衡量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在劳动成果比较标准且易于计量时使用,但这一计量方法并不准确,因为对熟练工与非熟练工来说,同样的计件工数所消耗的体能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劳动量用计件工表示的方法不准确,且使用范围有限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所使用的劳动量概念都是指用劳动时间衡量的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用计日工数或计时工数表示。”
其三是对劳动成果进行定量分析,产生劳动成果达标系数与劳动成果量的概念。
人解决矛盾行为的成本包含消耗的劳动量及各种物质资料,而劳动行为的成本仅仅是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果要求标准可以用各目标参量增加值要求标准的集合来表示。劳动行为各目标参量增加值达标系数的最小值反映劳动的成效,称为劳动成果达标系数。
劳动成果用单位劳动成果要求标准计量,表示为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量是以标准劳动成果为单位表示的标准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标准劳动成果数量。
其四是对劳动技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产生劳动力、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强度的概念。
劳动行为的方式、方法称为劳动技术。劳动技术的效能直接表现为单个人消耗单位劳动时间体能获取的劳动成果量,我们称为劳动力。由于劳动量是用单个人单位劳动时间消耗的体能为单位计量的体能消耗量,因此,劳动力可以直接表示为单位劳动量获取的劳动成果量。劳动技术决定劳动力的大小,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与机器工业时代分别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挖水沟,劳动力因劳动方式的不同而相差数十倍、数百倍。不同劳动方式的劳动行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劳动力,每种劳动行为的劳动力可用工种名称定义,称为工种劳动力。
劳动力与劳动力要求标准的比值是劳动力达标系数,也可称为劳动量有用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力÷需求劳动力。
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直接反映劳动者体能素质的情况,因而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可以反映劳动者体能符合要求标准的达标程度。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之积综合反映劳动者劳动素质的质与量达标情况,称为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量质量系数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之积是劳动者在行为过程中投入的标准劳动时间。
单位劳动时间投入的劳动量称为劳动强度,劳动强度主要反映单位劳动时间参与劳动的人数。劳动强度与劳动量质量系数之积是用劳动者劳动素质要求标准衡量的劳动强度,称为标准劳动强度,表示为标准劳动人数。
其五是对劳动能量进行分析,产生标准劳动量、社会劳动量、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功能能量等概念。
劳动力与劳动量拥有量之积是预期可实现的劳动成果量,称为劳动能量。劳动力达标系数反映劳动量的功能大小,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量拥有量之积可称为劳动量功能能量,劳动量功能能量是用标准劳动力计量的劳动能量,表示为标准劳动量,含义是标准劳动时间拥有量。
若社会统一规定各工种劳动力的要求标准,并将工种劳动力与工种劳动力社会要求标准的比值定义为工种劳动力社会达标系数,则工种劳动力社会达标系数与工种劳动量拥有量之积是工种劳动量社会功能能量。工种劳动量社会功能能量是用工种劳动力社会要求标准计量的劳动能量,表示为工种社会劳动量,其含义是工种社会标准劳动时间拥有量。
劳动行为能力是单位劳动行为时间获取的劳动成果量。劳动行为能力与劳动可持续时间之积是劳动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量=劳动能量。劳动行为能力与需求劳动行为能力的比值是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能力÷需求劳动行为能力=(劳动力×劳动量/行为时间)÷(需求劳动力×劳动量/行为时间)=劳动力达标系数。
劳动行为功能系数与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之积是劳动行为功能能量,劳动行为功能能量是用劳动行为能力要求标准计量的劳动能量,具体表现为标准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劳动行为功能系数与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之积是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量质量系数。
其六是对劳动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产生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价值量的概念。
某时段某工种标准劳动量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该时段该工种标准劳动量的需求程度,体现劳动量的重要性存在程度,这里称为工种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的有用性表现为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量质量系数与劳动量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量的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体现劳动量的价值大小,称为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量价值系数与劳动量之积反映劳动量的财富大小,称为劳动量价值量。劳动量价值量=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量=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
其七是劳动成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产生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行为价值量的概念。
某时段劳动成果量预期需求量与劳动成果量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该时段劳动成果的重要性,称为某时段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行为的有用性表现为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的重要性表现为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二者之积体现劳动行为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称为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行为价值系数与劳动行为时间之积反映劳动行为价值的实现程度,体现劳动行为时间的财富大小,可称为劳动行为价值量。劳动行为价值量=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行为时间=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行为时间。
最后是对劳动量价值被劳动行为价值承认的情况进行分析,产生劳动价值量的概念。
劳动量价值系数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反映劳动量价值被劳动行为实现的程度,体现劳动量价值被承认情况,是反映劳动量的消费价值大小的参量,称为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
由于劳动量的消费价值体现了劳动量价值与劳动行为价值的统一,因而劳动量消费价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劳动价值,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可直接称为劳动价值系数。劳动价值系数与劳动量之积反映劳动量消费价值的存在程度,体现劳动量的财富承认程度,称为劳动价值量。公式表示为:
劳动价值量=劳动价值系数×劳动量=劳动量价值量×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质量系数×劳动量=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量。
以上整个分析过程是对劳动行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逻辑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