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将是人类进入下一个历史周期的元年。
为什么这样说呢?
纵观下人类历史,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时代:
1、原始社会
2、农业社会
3、工业社会
3、信息社会
这五个时代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花费了将近15万年才完成时代跨越。而从公元前1万年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开始,到公元1776年蒸汽机的问世,人类花费了近1万年就完成了第二次跨越!然后再到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横空出世,人类用了170年就跨入了信息时代。
可以发现,社会完成转折的周期分别是:15万年、1万年、170年,那么,下一次大转折需要多少年呢?
答案是70年。即:从1946年到2016年。
2016年是丙申年,1776年也是丙申年。
这两个丙申年为什么如此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1776年。
1776年之所以成为人类发展的节点,是因为这一年发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这一年英国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此为契机,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当世界上大多数统治者还沉睡在封建地租的美梦的时候,英国的工厂和矿山已经刮起了一阵科技之风。毫无疑问,这使英国站在了浪潮之巅。
第二件大事:这一年的英国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向前展望了300年,而300年后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又遇到了发展的节点。
第三件大事:这一年美利坚合众国通过赢得独立战争而正式建国,并通过 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于是从1776年以来,“人人生而平等”便成为一种朴实而又崇高的普世价值。没有迂腐的思想包袱、没有王朝专制、也没有封建壁垒,美国拿起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甩开膀子往前冲,这为美国成为20世纪的超级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三件事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他们分别是:科技、思想、和战争。
当然了,以上都是背景音乐,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公元1776年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一年,正是乾隆41年。此时中国还处于“康乾盛世”,歌舞升平、财大气粗,天朝的架势依然。而且这一年乾隆刚好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标志着清ZF对川西的控制,此役被列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时中国人口规模大约为3亿。咋一看,中国此时依然是盛世,但是盛极必衰,五千年文明从此开始一落千丈,中国开始被世界潮流开始抛弃。《国富论》里这样论述: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后,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关于中国现状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经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闭关锁国、官僚主义、封建主义这些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举个例子:这一年,乾隆旨要在全国范围内“删销书籍,以正人心”。一场新的焚书运动在全国展开。仅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焚毁的书籍共计77万卷。如此封建、残酷的思想打压,与英国人亚当·斯密倡导的自由化、市场化理论如同天壤之别。可见当时的中国有多么黑暗和愚昧!
因此,1776年是决定中国近代国运的最关键一年!
其实早在嘉庆年间(1820年)时,中国GDP仍达到了全球约1/3的峰值(彼时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只有1.8%)。但自此之后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中国江河日下,GDP全球占比的“K线图”一路无反弹跳水,一直下降到二十世纪50年的4%,而美国则从1.8%的占比在短短200年内增长到约全球的1/3(见下图,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但历史并不是没有给中国机会。
乾隆时期的中国,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充盈的国库、辽阔的疆域、虽贫穷但丰裕的人口,以及科举制下远高于西方的平均教育水平与精英人口比例。最关键的是,刚刚进入工业革命的欧洲,以一种相当谦卑和友好的姿态出现在了这个帝国面前,带来了详实的外面世界的信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以马戛尔尼为团长的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这是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军事强国英国与这个东方集权帝国的第一次面对面,也是锁国500年之久的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正规意义上的外交使团——他们的目的是与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开展贸易,,并全面了解这个神秘的帝国。
一切都还来得及。
但乾隆没有丝毫兴趣了解这个他眼里的“蛮夷国家”——哪怕对方带来并展示了火药枪的强大杀伤力——他花了大量时间与对方纠结,团长马戛尔尼见他的时候,是应该单腿跪拜,还是双腿跪拜。
马戛尔尼并未获得与这个帝国做生意的机会,因为这个自大傲慢的帝国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缺。但他非常漂亮地完成了另一个任务:全面深入了解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
出访前,使团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英国人发现的是触目惊心的贫困,以及短视、臃肿、低效的官僚体制。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如下描述:“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国代表团团长马戛尔尼回国后是如此向议员们阐述这个东方帝国的:“这个ZF,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这个国家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他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但乾隆所处的18世纪,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并正式进入量产,预示着人类工业革命真正的开始。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中国与世界距离被迅速拉开。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这并不是最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