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沃尔玛又一家门店面临关闭。该店位于安徽滁州明光路,称为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将于5月25日停止营业。而在此前,安徽淮北人民路分店也于5月11日停业;在山东济南阳光新路也将于5月18日起停止营业。
沃尔玛的持续关店,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零售业的萧条。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大型超市开店163家,关店50家。造成目前传统零售业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资本对零售业的兴趣下降、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模式弊端渐显、成本增加四个方面。
 
资本不再热衷零售企业,已然离去
早在零售繁荣的前几年,VC、PE疯狂扎堆连锁行业,为了成功争夺目标企业甚至不择手段。因此,不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都活跃着非常多的外资与本土零售企业。但自2011年开始,资本市场对连锁企业亮起红灯。
而且,由于过分追求资本运作,很多零售企业因此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纷纷转行商业地产或是其他行业,将零售业务出售,零售业开始出现“泛地产化”现象。
电商的崛起,给予零售业一拳冲击
除了资本趋紧外,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以天猫“双十一”为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
零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仅为0.52亿元,2010年增长到9.36亿元,2011年52亿元,2012年191亿元,2013年是350.19亿元,2014年的交易量为571亿元,而2015年的交易量91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59.72%。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快速发展正好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另一个让百货业感到尴尬的事件是,现在很多传统百货商场正沦为电商的“试衣间”。为了能够在网上购买,不少人去实体店确定了衣服等物品的款式、尺寸之后到网上支付购买。
传统零售陷困境,内在因素是模式弊端
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冲击大,但不是唯一的冲击。传统零售业出现营业收入和利润下滑是源于其经营模式和内部结构性的影响。百货行业的毛利率一般能达到25%-30%,但是净利率只能维持在5%以下,在销售增幅出现明显下降时,百货商场开始寻找出路。
为保证商场毛利率,百货业不得不抬高进场费和扣点,同时为吸引世界一线大牌,商场还要按照国际供应商的要求倒贴装修费,这两部分成本也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间接地推高商品价格。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百货商场价格高、品种少、环境单调等特点,缺乏竞争力,反过来促使其抬高进场费和扣点,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大圈子。与购物中心多种业态构成相比,百货零售几乎是被碾压。
另一个让零售业遭遇寒冬的原因是,国内零售业重视利润的同时不重视研发。从传统零售业十余年来的营运模式看,业态组合、业态变革、商品组合、陈列技术等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一旦消费疲软,零售业绩易产生衰退。
此外,今天国内零售业的问题也包括商业模式,零售企业的通路成本异常的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零售企业绝大多数不做商品经营,只做通路经营。
成本高居不下,加重经营负担
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也加剧了零售企业经营负担。零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营成本的提高,包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中,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这对净利润率长期在1%-3%的零售业是极大的挑战。
而今后再面临门店租赁到期时,零售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旗下一些门店续租租金上涨甚至续租失败的风险。一般商场平均3-4年就会进行一次升级改造,但目前越签越短的租赁年限,意味着只有确保能续租,企业才敢重装门店。
大幅上涨的物流成本也在侵蚀着企业利润。与此同时,零售企业还要承受持续高涨的CPI带来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目前经济形势下滑导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一些新开发区的成熟度放缓,配套设施及入住率达不到要求,这给零售业带来了一些冲击,导致了一些零售企业利润出现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