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着“外资百货第一店”称号的百盛集团公布上半年业绩情况。财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百盛集团亏损额达1.2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为2325.8万元,增长超4倍。
业绩大幅下滑,百盛和其他零售企业类似,选择关闭门店以自救。据其披露的数据,上半年已关闭两家门店,8月底还将关闭一家门店。
亏损持续、门店关闭已是百货零售企业的常态,据《中国零售行业报告》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大型超市开店163家,关店50家。可见,百货零售业寒冬依旧,短期内仍难以走出低潮。
当下面临消费升级及新兴经济代替的形势,百货零售企业不得不进行自我革新升级,转型已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百货零售业持续萧条,原因何在?
目前,传统零售业面临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造成如今境地的原因何在?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可归纳为四大原因,分别是资本兴趣下降、电商冲击、传统模式弊端、成本持续增加。
资本对于一个行业的兴衰至关重要,现今火爆的直播、虚拟现实等,背后几乎都有资本在做推手。但在2011起,资本对零售企业亮起红灯。资本的掉头转向,间接加速了零售业的衰退。
资本趋紧对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还不足为惧,发起致命重击的无疑是电商的崛起。以天猫双十一为例,交易额从2009年的0.52亿元增至2015年的912亿元,增长之快令人侧目。另外,更为尴尬的是,百货商场正沦为电商“试衣间”。
2009年以来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果上述两个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那么模式弊端则是传统零售业陷入困境的内在因素。百货零售的经营模式和内部结构,决定了其在与购物中心新业态竞争之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最后,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也加剧了零售企业经营负担。百货零售企业成本增长最大的就是租金及人工,物流成本也在侵蚀着企业利润。
生存压力与日俱增,未来如何突围?
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困境,未来如何突围转型才是至关重要。目前来看,除了向便利店、购物中心等相似业态转型外,还需加速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
在触网谋出路上,零售企业要发力电商业务、试水O2O,并尝试互联网营销推广,来探索出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满足当下个性、多元、便利的消费需求。
综上,传统百货零售企业必须主动进行经营模式的自我颠覆与转型,而不是束手就擒地等待行业回暖。百货零售企业需明白,如今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际,不主动谋求出路只能走上消亡殆尽。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