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北京奥运会上51枚金牌的辉煌成就,让中国体育攒足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资本,“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在心理上对于奥运金牌的强烈渴望,已经部分转化为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追求。
2015年则是中国体育史上另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2014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的飓风在2015年猛烈席卷了传统体育产业。新兴的体育产业脱离开体育的传统范畴,与文化、教育、经济和健康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新增长点。
2016年体育产业仍在孕育阶段,但民众期待的是,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转型期,体育产业能拿出最佳的表现来回报社会。
社区体育是体育产业中的隐形金矿
为改善学生的体质,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教育部门都在中考设立了体育考试项目,出于“应对考试”的目的,不少家长开始支持孩子在放学之后参加体育运动。
还有一些体育运动与人的生存能力相关,比如游泳。家长为了让孩子多掌握一些应对危机的能力,也愿意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
另外,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的身体出现病症倾向,如肥胖、视力不佳、脊柱侧弯、身体协调性差等之后,也迫切希望孩子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改善体质。
尽管需求在增加,但相比英语、奥数、艺术等各类课外辅导班,孩子们能就近参加的社区体育培训活动还是少得可怜。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社区体育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中国体育产业开启“黄金时代”的这一年,引起全球关注的“大手笔”接二连三,社交类、平台类的创业项目更是层出不穷,但在社区体育的项目上,还显得比较稀缺,社区体育更像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富矿。
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其实已经注意到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表示,未来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中小型、可就近使用的公共体育场地,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参加体育活动,其中,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另外,体育部门也将加大力度进行体育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水平。
与社区体育相关联的,还包括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提供维护、师资培训等领域,也有巨大发展潜力。
社区体育的活力一旦被激发,师资保障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西方国家,社区体育的师资主要就来自社区居民,那么,谁来为这些社区居民提供培训呢?
在过去10年时间里,英足总共培训和认证了40万名教练,其中80%-90%是孩子家长,他们就是活跃在各个社区的青少年足球活动的教练。但目前在中国,体育师资要么是指学校老师,要么是指专业教练,面向广大普通群众的体育师资培训和认证依然未能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相关培训市场的开发仍是一块处女地。
当然,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显然也就不可能参加体育活动。如何把孩子从电视机前、电脑前、各类文化课培训班中解放出来,如何让年轻人从“手游一族”变为运动达人,都是体育产业从业者需要考虑破解的问题。
空气污染是另外一个难题。在阳光下运动本应是体育的自然属性,但如果天气条件常出现严重污染,社区体育就需要更多的室内体育场地设施,这也涉及到室内体育场地设施的空气净化问题。
但无论如何,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都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社会体育条件的改善,与社区体育相关的领域必将成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