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精细密集农业
王征兵
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中大多采用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 集中表现为机械化操作和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的投人。集约经营虽然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集约经营的本身将自己引人了死胡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产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大幅度上升,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②使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化肥使土壤的各种性能变坏, 农药的使用更是利害不分, 玉石俱损, 使未来的天敌被消灭;③生产资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亿万年所形成的石油、矿产资源可能被人类在短期内享用殆尽。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日本,同我们中国一样, 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而日本很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高投入高产出的方法来谋求高产。英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英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农业技术训练中心, 大规模地、长期性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力求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德国在农业上提倡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同时并举。机械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因为德国的人力资源比较缺乏, 而生物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单产。美国和意大利的农业主要走机械化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人少地多, 而且国家财力雄厚, 但他们也很重视生物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谋求单产的提高。匈牙利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非常重视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研究和推广, 主要依靠良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法国在农业上强调“更好地使用人力资源”。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获得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及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尽管各国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在具体做法上有一定的差异, 但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积极推广科学技术这两方面是相同的。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在机械化方面我们无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 实行精细密集经营, 这样就完全有可能赶超他们。从这一点来说, 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中,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中国农业也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必然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多,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7年,全国乡村人口7.4亿,其中农业劳动力2.9亿,务工农民2亿(进城者约1.2亿),从事私营和个体企业者0.4亿。据专家预测今后每年大约有600万农民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再考虑到农村人口本身的增长因素,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减少到2.1亿,2050年农业劳动力减少到1.5亿。假设我国能够一直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那么到2030年平均每个劳动力所占有的耕地为9亩,到2050年也只有12亩。即是这个预测数字不十分准确,但也不会有大的偏差。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1亿多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人均10余亩耕地、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仍为3-5亩的状况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现实。
由于人均耕地较少,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像多数发达国家那样走大规模机械化的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是一种使用适量机械、主要依靠劳动力和生物技术的大量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和人均生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和农民收入的新道路。我们把这种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称为“精细密集农业”的道路。
精细密集农业,就是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对农业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密集性经营,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精细,是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对农业实行精细的照料和操作,对农产品进行精细的加工,以多投入劳动来谋求农田单产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优质化。
密集,是针对我国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对单位面积上的农作物实行劳动力、技术、资金的密集和时空的密集。劳动力、技术、资金的密集是谋求高产出。在目前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我们强调劳动和技术的密集,依靠多投入劳动和技术求得单产的提高。技术的密集着重强调推广各种高效益技术。如,陕西省近年来通过采用苹果套袋技术使果农的经济收入提高到原来2-3倍。黑龙江讷河县通过改进种植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李章、董明、梁衍效:“改进种植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农村展望》,1990年第4期):①小麦种植由一次播种改为交叉或错行重播,提高经济效益43.9%;②大豆种植由“羊拉稀”改为30公分平播,提高经济效益50.6%;③水稻种植由“漫撒子”改为早育稀植,提高经济效益近3倍;④甜菜种植由直播改为纸筒育苗移栽,提高经济效益24.8%;⑤瓜菜种植由露地栽培改为地膜覆盖,提高经济效益3.3倍。时空密集,指的是向空间的伸发和时间的紧续。向空间的伸发,从竖的方面来说,指的是立体分层经营;从横的方面来说,指的是农业应向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滩淤、荒山、荒坡和家庭院落伸发。时间的紧续,就是充分利用生长期和光照。既然我们不能任意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不能将一年的时间任意延长,那么,我们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农作物和其他农事活动。如在上茬作物未收获时,下茬作物已经种上了,以免两茬作物之间有时间间隔而误了生长期。如陕西省汉中市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此种方法,将蔬菜由一年的三至四熟提高到五至六熟。时间紧续就是提高复种指数,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了时空。
精细密集农业是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提出的。可以将我国人口劣势变成优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土地找到出路, 并且利用下基层的大学生作为科技传播和推广的中坚力量, 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依靠劳动和技术(当然还有一定量的资金)的投入,求得单位面积的高产及产品的优质化。
精细密集农业的实质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扩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并以此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精细密集农业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它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因而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走精细密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一是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在土地上找到出路;二是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推向新高度;三是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提供新需求;四是通过增加新的农业生产活动内容,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的农产品。
精细密集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然,精细密集农业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 部分农业劳动者必然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发展, 使农业上的劳动力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将有力量对农业进行较多的投资科技的重大突破, 有可能使农产品相对人口变得极大丰富。此时, 人们渴求的将不再是农产品最大化, 而是生态环境优化。这些条件的变化, 将使精细密集农业为更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所替代。但精细密集是中国农业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正确选择。(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
作者简介:王征兵,男,1964年生,陕西兴平人。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陕西省信用管理资格认证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新西兰梅西大学留学一年。曾在奥地利、荷兰、新加坡和哈萨克斯坦作过调研。在学术上提出了“不在意资金”和“十二种人性”的新理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世界银行研究课题共9项,出版专著2部,在《管理世界》、《经济要参》等报刊发表论文150篇,其中在美国杂志发表论文3篇。
[此贴子已经被鬼魅魍魉于2009-6-4 15:55:37编辑过]